Home > Archives > 【市场与竞争】 第3节 产权、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

【市场与竞争】 第3节 产权、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

Publish:

产权、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

引言

前三讲中,主要讲述了市场的流转带来资源有效配置、垄断收益权提高经营意愿。本讲中,将讲述产权如何带来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家,工厂和炮舰的时代

1.1 专利的起源

专利,即垄断收益。在工业革命之前,专利是皇室的授权信来规定某人或者某一家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的经营具有的垄断权,例如东印度公司的专属经营权帮助他们在欧洲和东南亚之间进行贸易获得大量收益。由此,英国的皇室获得了更多的税收和分红。于是,派发更多授权信,涉及民生和基本商品交易。直到1624年,英国颁布法律,除了发明制造领域,不再允许英国派发授权信。

从时间维度,专利是在工业革命产生的先决条件,工业革命早期的发明家和企业家,每一个都深谙专利之道,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权益。尽管专利法和技术进步拉开了工业革命帷幕,但遗憾的是,在工业革命前一百年间,世界并不是由大企业主导,而是中小企业的黄金时代。

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已经有许多发明家尝试类似蒸汽机的模型,并申请了专利。瓦特通过引用和发展专利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对工业革命共有两个影响。第一,由蒸汽机所产生的组织形态——工厂,是工业革命的主角。第二,英国在殖民时代的先头部队——舰船,是由蒸汽动力驱动。这些都促进了生产力的丰富,打开了全球市场。

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本国无法消化过剩的产能,用炮火轰开了清政府国门,统一印度。但是,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市场和工厂的结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背后的商业逻辑。

1.2 技术进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工业革命前,印度对英国具有比较优势,这是由于印度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将棉布、服装出口到英国。而工业革命后,随着英国纺织的机械化生产降低成本,使得印度由纺织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国家间的比较优势。

1.3 “武力”打开了世界国门

在鸦片战争前,即1830年前,世界全球化程度较低。随着鸦片战争,英国用侵略非洲、亚洲等国,在某种程度上用武力促进了世界各国融入全球市场,提高了全球化指数。1890年,全球化水平是1830年的4-5倍。然而,大英帝国的全球化受到了法国、德国的挑战,开始效仿英国在非洲建立殖民地。1910年,激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世界的全球化水平,经历了40、50年的低谷,一直持续到六七十年代,直到1970年以后,到1870年、1880年水平。但是,在1970年以后,全球化水平极大提高。在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后,更是一路飙升。

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两个核心特点:第一,专利制度下,个人发明家驱动技术进步。第二,市场极大发达,企业规模小。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力,曼哈顿计划发明原子能等。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技术进步变为由大企业的创新投资和产业实验室驱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

1.4 大企业VS小企业

有些人认为,大企业是市场本有的状态,未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可能会回归小企业或个人时代。但是,科斯却认为由小企业组成的交易网络,即市场才是我们这个世界最自然的生产模式。

在工业革命一百多年间,除了东印度公司外,其他人类的技术进步都是由小企业驱动,从经济学角度,完全有效市场可以带来资源最优分配,但是二战后,为何诞生了诸如福特汽车等大型企业?科斯在1930年研究这个问题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组织的存在是为了降低市场中存在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即如果人类的一切商业行为都可以遵守契约规定,就不需要企业,所有的雇员都可以成为市场中劳动交换的关系,各个部门之间可以通过定价来交易,每一个事业部是一家独立的公司,每一个团队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每一个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如果将公司看为一系列契约的加总,这和市场毫无差别。但是,为什么公司并不像成为市场交易网络的一个加总?核心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契约并不是永远都可以被遵守,并不是每一个行为都能通过契约解释清楚,也并不是每一种生产要素,都可以通过定价的方式做价值评估。而这所有因素相加,就是交易成本。当交易成本产生时,需要另一种替代市场的东西,即组织。因为在组织中,可以有很多种内部的管理方式。所以,在科斯的理论框架中,大企业永远不是在经济效率上最有效率的安排。

而今,交易成本仍然存在,重大创新项目依然需要大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但是在未来还是有可能发生变化,当交易成本越来越低,当生产关系的技术极为发达,是有可能走回到完全有效的市场。例如,今天的平台型企业,微信、淘宝已出现协同网络。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大企业产生与兴起

2.1 铁路为大企业发展奠基

铁路的发展,为大企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860年,美国已经出现密集的铁路网,但是由于早年的美国铁路由个人投资建设,所有很多路段铁轨的宽度和机车的要求并不一致,直到全球化发展才有了统一标准。186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铁路网支持美国超越欧洲大陆,成为了世界上最强的经济体。后来,随着高速网络和航空业兴起,铁路开始逐渐没落。

铁路促进大企业发展的原因在于:

第一,铁路降低运输成本,创造全国市场。

第二,铁路企业成为美国的第一波大型企业,提高了管理水平,企业数字化水平。因此,大企业促进管理规范现代化发展。在当年60%的企业为铁路企业,例如普尔当年出版手册,评估各个铁路公司股票价值,这个手册发展成为后来的标准普尔指数。

除了技术的进步和公司本身的发展以外,这30、40年间,也是美国资本市场和这些投资人蓬勃发展期,JP摩根、斯坦福这些人当年靠铁路起家,用资本力量反过来去促进产业的整合和融合。由此可见,铁路降低了运输成本,创造了全国市场,铁路到达的地方,商业和零售业,电缆和电力也随之发展。以铁路为中心,集成现代发明成果。

2.2 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带来赢者通吃

随着商业不断发展,诞生美国最早电子商务公司——希尔斯公司,将各种产品印成详细的小册子,通过邮政的方式发放到全国各地,如果消费者想要购买产品,写信到总部,由总部通过铁路、当地马车送货。由此可见,铁路降低运输成本,推升商业新形态,扩大市场规模。

所以,第二波大企业的时代会在铁路发展之后出现,这背后反应了两个经济学的思维模型,即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这两个经济学原理,和寡头型企业、垄断型企业这种赢者通吃型企业的出现有非常大的关系。

规模效应,是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单位成本下降。例如兴建工厂,固定成本投资约几百万,随着产量上升,摊销固定资产投资,降低单位平均成本。网络效应,是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每一个用户的单位价值提高。所以,网络效应也被MIT的一个学者称为需求侧的规模效应,其核心都是随着规模的扩大,消费者价值提高,生产成本下降。

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型企业,大多都是因为释放了规模效应,降低了单位成本。当单位成本、运输成本足够低,形成全国市场时,小型企业就会丧失竞争力而被迫退出市场,最终市场形成大企业垄断格局。由此,早年反垄断法提上日程。

从美国钢铁厂规模效应可以看出,随着全国市场的建立,大企业通过对小企业整合,扩大规模,降低定价,例如卡耐基和洛克菲勒将资本运作、企业经营玩到极致,甚至不惜用价格补贴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最终,弱者出局,垄断者提价,这种资本运作方式与当今很多互联网企业异曲同工。在企业拥有了规模效应、成本优势后,形成正向循环。钢铁行业、太阳能光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当今,我国芯片行业难以赶超美国的根源在于美国在三四十年前建立的规模效应使得芯片成本降低,构成先发优势。而我国,芯片产品不高,单位成本却很高,导致无法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由此可见,规模效应对于标准化基础材料行业,至关重要。

随着沃尔玛遍布美国,物流成本、采购成本、运营成本、营销成本也随之降低,这些都得益于规模效应,尤其当企业有能力建立中心化或者全国性物流网络时。

微信,符合网络效应。通过用户数的不断扩大,促进信息传播,推升小程序商业业态发展。小程序的开发益于网络效应的产生,每开发一个APP,当用户数量越多,开发成本越低、收益越高,由此促进更多开发者入局,当用户有更多小程序选择时,使用价值提高,这就是所谓双边市场,即用户越多,小程序开发者收益越高,小程序越多,用户获益越高,由此形成正向循环。

作为微信,同时存在单边和多边网络效应。单边是指随着用户之间的互动随着规模的上升产生更大收益;双边是指随着用户增多,商业生态开发者都可以提高自身价值。

IOS和安卓系统也具有网络效应。IOS有直接的网络效应,因为苹果手机使用者可以相互交流,而安卓作为开放平台,虽然用户黏性没有那么强,但是开发者生态却蓬勃发展。但是,任何一个平台、一个生意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大小、边界、类型都取决于商业策略选择、应收方式选择,这也是安卓而今为何从开放走向封闭的原因之一。

滴滴存在双边的网络效应,但是为负,即使用人数越多,使用价值越低。所以,对于这样的生意,网络效应的边界不是无穷无尽,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全国市场并没有那么容易。早期的Uber除了用户数量、司机数量,还通过每单响应速度评估员工KPI,即用户等待时长最小化、用户响应速度最大化,但这需要司机和乘客两边的平衡。司机太多、乘客太少亦或司机太少、乘客太多都会影响用户体验。

由此可见,对于双边市场来说,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的逻辑更加复杂。网络效应受地理局限影响,不一定永远为正,这决定了市场寡头垄断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

共享单车不具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因为共享单车不一定拥有工厂所有权。虽然工程具有规模效应,但是这种规模效应惠顾所有企业。除非商业模式足够独特,否则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从网络效应来看,虽然共享单车具备一定网络效应,但是不同城市、区域考核各不相同。所以,共享单车从成立以来,一直没有探索出可行的商业模式。

对于像智联,51Jobs这种招聘网站,存在单边与双边网络效应,即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互动。LinkedIn存在网络效应,它与传统招聘平台的区别在于传统平台雇主跟雇员之间是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雇员之间是竞争关系,而LinkedIn通过商业模式的变化,将自身打造为社交服务平台,使雇员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社交关系,由此扩大求职者数量,提高网络效应。

综上,规模效应带来赢者通吃的原因在于市场份额扩大降低单位成本,单位成本降低促进产品价格下降,产品价格下降促进市场份额扩大,最终形成商业闭环;网络效应则在于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高的价值,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3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美国兴起与英国衰退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大企业背后伴随的是美国的兴起和英国的衰退。美国最大的企业——美国钢铁,市值14亿美金,工人数量34万。而英国最大的公司——帝国烟草市值是1700万英镑,而工人的数量只有3万人。所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涌现出来的大企业约英国的10倍,而英国仍然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工厂组成。

市场格局与国家特点存在一定关联,但不是必然,英国当时技术水平与美国接近,但是英国Top100的企业却仅占15%,远远低于美国,这与当时英国分红政策相关,英国企业将收入80%-90%用于分红,限制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另外,尽管英国曾经作为工业革命的领先者,但其田园牧歌式的贵族生活无法形成市场规模、降低运输成本。

所以,技术进步与制度进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每一次技术进步都需要相应的制度进步,才可以保证伟大企业的产生。

三、索洛谜题

索洛谜题的核心是讨论技术与制度相关性,如果我们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在美国1920年、1910年已经相当普及,达到70%-80%,但是工厂的生产效率跟之前蒸汽时代并没有大的变化,原因何在?这反应了制度创新,或者说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很多时候是落后于技术创新。

早期的蒸汽动力工厂,中间的一个巨大的蒸汽机,带动一个传动杆,传动杆上通过传送带的方式带动所有的机器。电动机代替蒸汽机其实对生产率的提高收效甚微,无法带来根本性革命。而生产率提高的根源在于组织变化,改变生产流程。电动机与蒸汽机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在于不需要那根主轴了,只需要拉一根电线,就可以让机器驱动起来。

所以,当很多企业家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电力的技术才被真正释放出来,这背后的生产模式变革就是今天的流水线作业。所以,流水线作业在1920年、1930年代的极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跟电力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当组织变化完成时,美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力开始大幅度提升。1910年、1915年,美国电力技术极大普及,到了1920时,相比1890年,提高40%。在70年甚至是100年以后,到了信息技术开始普及的时候,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电脑在80年代、90年代的普及率已很高,但是真正信息技术释放生产力,要等十年以后方可凸显,其实核心要改变的还是整个工作方式和生产流程。

综上所述,专利技术产生垄断收益权,带来了工业革命的大潮,工业革命的早期由中小企业驱动。随着铁路、全国性市场的出现,规模效应的涌现和产生,诞生了第一波大的伟大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在接下来的30、40年间,改变了美国商业很多的经济逻辑,这些大企业开始成立自己的产业实验室,贡献了美国绝大多数的专利和研究的投入。于是,个人发明家一去不返,这些大的企业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创新,包括今天很普遍的集团式组织架构,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是世界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也在后来的技术进步中不断地涌现,包括风险投资以及后来产生的硅谷。

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只要想成为行业里赢者通吃的头部企业,就一定要释放规模效应或者是网络效应,这是不变的经济原理。或者有一个独门技术,让别人望尘莫及、无法模仿,通过专利的方式提高进入门槛。

四、课程小结

第一,思维模型。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带来赢者通吃。供给侧的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需求侧的网络效应提高消费者使用价值。网络效应存在单边与双边,且本身具有边界性。

第二,规模效应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伟大企业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美国崛起。

第三,如何判断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扪心自问三个问题。首先,你选择的行业规模效应的边界和大小?如果今天你们想创业做一个本地的外卖O2O,答案不一定是否定的。前两年,我们的社会化分销,促进各种新的商业机会诞生,本地化服务、出行、电商行业同理。另外,通过差异化定位产品,例如钉钉打破企业与个人社交的边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信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由此可见,人群、场景、网络效应的成因在于数据技术与整体效率的提高,很多时候企业的网络效应是局部的。所以,企业并不是没有机会持续经营。

其次,如何通过差异化定位来对冲市场领导者的规模效应?如果你选择进入由巨头统治的市场,差异化是你的战略必然。在95%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化定位都可以通过地理位置的区隔来实现。

另外,如何通过强化规模效应来增加自己的进入门槛?怎么来强化自己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当今美国,Facebook一家独大。忆往昔,十年前,世界社交网络市场群雄逐鹿,各路诸侯相互竞争。当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美国有Facebook,巴西有Orkut,美国西部有一部分人用MySpace。当时美国有一个社会学家分析发现,Facebook使用者为白人,MySpace则主要是黑人和拉丁裔。这个调查结果相当震惊,让人不禁感叹,连年轻人使用的社交网络上都有种族区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网络效应的边界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个网络效应都可以在自己固定使用人群中形成准入门槛。

看今朝,全球社交网络的布局,除了微信外,Facebook独步天下,这与它的商业决策、战略密切相关,即开发者生态的建立,即吸引游戏厂商加入,降低网络效应边界感。人群有边界,但是游戏无边界。所以,世界上各个小的社交网络拥趸,开始逐步向Facebook迁移。久而久之,Facebook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由此可见,商业策略的变化可以扩大网络边界,使企业成为市场领导者。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 Ding Bao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