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chives > 03 非常态vs常态

03 非常态vs常态

Publish: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讲到,把要传达的信息做一个小小的改变,你的提议或要求就能获得非常显著的收效。具体做法就是向受众指出,与他相似的一群人已经按照你的想法行事了,我们也证实了,如果这群人与你的受众拥有同一种社会身份,同属一个族群,那么你的信息可能会更有说服力。但是,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帮你再做一个微小的、却能大幅提升说服效果的改变:在遣词造句的时候,透露出你所倡导的那个行为有多么寻常或多么不寻常。让我们来看个例子:

设想一下,你的一个朋友有个讨厌的坏习惯:打喷嚏时从来不捂嘴。那么,你是应该强调打喷嚏时捂上口鼻的诸多好处呢,还是应该强调不捂的坏处?

心理学家哈特·布兰顿(Hart Blanton)和同事们认为,哪种措施能够见效,要看你的朋友对于这个行为的社会规范(social norm)有何看法。正如我们早先提到的,人们都愿意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可是人们往往也喜欢强调自己的独特,彰显自我的个性。这话的意思是,当有人引导他们去思考某个行为对自己的身份会造成什么影响的时候,一般来说,他们会更加在意违背(而不是顺应)社会规范的代价和好处。因此,如果你想影响他人的行为,那么,你就从为被他心目中的社会规范的角度去遣词造句,这样做的收效比顺应的角度更见效。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认为打喷嚏时捂上嘴是符合社会规范的,那么最有效的措辞就是强调违背这条规范的人有何负面特质。比如说:“那些打喷嚏时不喝醉的人真是不负责任啊。”相反,如果他认为打喷嚏时不捂嘴才是正常的,那么你要强调的就是捂嘴的人(违背他心目中的这条规范)有哪些正面特质,比如“那些打喷嚏时捂嘴的人都很负责任。”

在一个为了验证这个假说而专门设计出来的实验中,布兰顿和同事们请一群受试对象阅读一篇关于学生接种流感疫苗的新闻报道,但这篇报道有两个版本:一个说的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主动接种了疫苗,而另一个说的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接种。接下来研究者们请受试者们再阅读一篇文章,内容是对接种或不接种疫苗的行为进行评价。这篇文章也有两个版本,措辞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将接种疫苗的决定与正面积极的人格特质关联起来(“那些愿意接种疫苗的人很为他人着想”),另一个则把不愿接种的决定与负面的人格特质关联起来(“那些不愿接种疫苗的人真不为他人着想”)。

实验结果与研究者们的预期一致:对违背规范者(而不是顺应规范)的特质的描述对应试者的影响更大。换句话说,当受试者以为绝大多数学生都主动接种了疫苗的时候,强调那些“不愿接种的人”的特质的措辞更有说服力;当他们以为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接种疫苗的时候,对那些“愿意接种的人”的特质描述更有说服力。

这个实验提供了清晰的示范做法:首先,告诉人们关于某个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什么,然后描述那些违背了这个规范的人具备什么特质。如果一家健身俱乐部希望更衣室能一直干净整洁,那么管理人员就可以告诉新会员,绝大多数会员都会把用过的毛巾放进洗衣筐,而不是随便扔在地上,不这么做的会员,无异于不尊重他人。新员工添加入职培训的时候,公司相关部门的人员可以告诉他们,绝大多数同事都会如实并正确地填写报销单,而且会按期交上去,不这么做的人会让他们所在的部门面上无光。医生应该告诉一个刚刚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类似的病人都迅速地养成了开车前检查血糖值的好习惯,少数不这样做的人会把其他司机置于危险境地。

稍等一下。在上述的健身房会员、新员工和糖尿病患者的例子以及接种疫苗的研究中,那些被告知相关社会规范的受众事先并不知道有这些规范存在。那么问题来了,要是受众对“某个行为是否常见”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这种方法还管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布兰顿和雷吉娜·范登艾顿(Regina Van den Eijinden)以及其他研究人员又做了一个独立的实验,他们经受是对象,先汇报一下他们对“校园中健康生活方式是否常见”的印象。两周之后,受试者们读到了一份其他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这份评价是编造出来的,而且是从两个角度写的:第一种把积极正向的特质(比如成熟、聪明)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关联起来,第二种做法负面特质(比如不够成熟、愚蠢)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研究者们发现受试者越是认为健康生活方式很常见,就越容易受到第二种说法的影响,即那些没有健康生活习惯的人具备负面特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受试者越是认为它不常见,就越容易受到第一种说法的影响,即有健康生活习惯的人都具备积极向上的特质。

这个发现以及其他类似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劝说他人,在思考如何措辞之前,应该先完成一个很小却十分重要的任务:先考虑一下受众对相关社会规范的认知状况,然后再把某种特质与违反该规范的人关联起来。

也就是说,如果一位经理人希望下属们能养成守时的好习惯,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她就应该先调查一下大家对“开会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的印象。如果大家的印象是这个问题经常发生,那么它在传达信息的时候就应该强调“能够按时开会的员工具备哪些积极正面的特质”;如果大家都认为开会迟到这事儿其实并不常有,那么他的沟通重点就应该是“迟到的人有哪些负面特质”。

更普遍地说,我们希望通过正确应用这些虽小但很科学的说服方法,人们会变得更加健康,同事们会更容易答应你的请求,自助沙拉吧也不再需要安装防喷嚏的透明罩子了。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 Ding Bao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