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chives > 15 为了将来的自己

15 为了将来的自己

Publish:

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以义务感和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感为诉求点的说服信息。广告上说,为了家人,请买人寿保险。政客们说,为了国人,请买国货。环保人士说,为了下一代,请保护自然资源。我们的良心说,为了报答养育之恩,要好好照顾上了年纪的父母。显然,这一辈子我们要为各种各样的人做正确的事,可是,有没有这么一个人?是我们最应该为之考虑,为他做事的呢?

如果这个人就是将来的你呢?

学者克里斯托弗·布赖恩(Christopher Bryan)和哈尔·赫什菲尔德(Hal Hershfield)研究了这样一个假说:如果触动了人们对“将来的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就可以说服他们去做一些长远上对他们有益的事情。

考虑到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存上足够的钱,好让自己有一个经济上安全无虞的未来,布赖恩和赫什菲尔德分析的一个具体行为就是为了退休而储蓄。为了验证他们的想法,这些学者研究了将近200名未曾积极参与退休计划的大学教职员工的行为。

参与这项研究的所有员工都收到了一条信息,内容是提醒他们参与退休储蓄的重要性,并强烈建议他们提高退休储蓄率。然而,根据随机的分组,受试者看到的信息里的最后一段话很不一样。

例如,“标准版未来利益”组的受试者看到的是这样一段话:“我们促请你认真考虑未来的利益,请你现在就开始多存一点钱。毕竟,你长远的福祉正岌岌可危。你现在的决策将决定退休时你有多少钱。”

而“为将来的自己负责”组看到的是:“我们促请你认真考虑,你需要为退休后的你负责,所以请你现在就开始多存一点钱。毕竟,‘将来的自己’过得好不好,全要仰仗现在的你。你现在的决策将决定将来的自己能拥有多少财务安全感。”

两周后,研究者们请大学的福利部门统计了有多少受试者在看过信息之后改变了退休储蓄率。比起“标准未来利益”组,“为将来的自己负责”组的储蓄率提高了0.85个百分点。乍一看,这个差异好似不算什么,但你想想看,如果一个30岁的男人,年薪45485美元(按照全美中等水平估算),他把储蓄率从标准的5%提高到了5.85%。假设他后半辈子始终没涨过工资(极端保守的估算),在他65岁退休时,这个小小的数字增长意味着他能够多存一下68797美元。换个方式来理解的话,仅仅是因为他对“为将来的自己负责”的劝说策略做出了反应,他就能提早一年半退休。

这项研究表明,诉诸人们对未来自我的道德责任感,是一个强有力的影响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为将来的自己负责”未必对每个人都有用。原来,人们对未来自我的距离感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研究者们发现,对于那些对“将来的自己”没什么规划的人,上述两种信息的说服力度是一样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当你倡导人们为了将来而制定财务规划时,需要把那批很关心未来自我的人挑选出来,并对两类人区别对待?其实是不需要的。虽然这个方法不见得都适用于所有人,但事实是,对于那些对未来自我没什么规划的人来说,“为将来的自己负责”的说服效果也不比“标准版未来利益”差,所以,这个方法大概就是最好的通用策略了。

请人们考虑一下对“将来的自己”富有的道德责任感,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退休储蓄。财务顾问、人力资源经理和政策制定者应该很青睐这个做法。可是,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让人们更加意识到“为了将来的自己好”的重要性呢?答案是有的:给他们看一张未来的照片,让他们看看自己将来会长成什么样儿。

在哈尔·赫什菲尔德和另外6名研究者主持的实验中,在参与研究之前,受试者们先要上传一张自己的近照。研究开始后,他们要在屏幕上标出自己愿意为退休基金存入多少钱。一半受试者面前的屏幕上会显示出自己的那张近照,而另一半受试者的屏幕上显示出的是经“年龄软件”处理过的、自己70岁时的模样。这个小小的改变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将来的自己”组中,平均储蓄率是收入的6.2%,而“现在的自己”组中,这个数字是4.4%,储蓄率提高了很多,纯粹是因为受试者从经过处理的照片中看到了将来的自己。

这里面的启示很明显。如果你希望某人做出改变,但他一时半会儿也没法体会到改变的好处,那么你不仅应该指出他对未来的自己负有责任,还应该让他看到,未来的他会是什么模样。例如,想说服病人戒烟的医生就可以在网上找个免费的年龄处理软件,让病人看看抽烟是如何加速衰老的。

但是,如果你不大可能展示将来的照片,比如你想劝说的是一大批人,丹尼尔·巴特尔斯(Daniel Bartels)和奥莱格·俄敏斯基(Oleg Urminsky)所作的补充研究指出了一个更加容易的方法。他们发现,沟通者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帮助人们拉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之间的距离:提醒大家,尽管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会随着时间的改变,但每个人的核心身份——他们最真实的自我——是始终不会变的。

因此,当你想要借助内疚心理或某些复杂的激励手段来让人们改掉某些行为(比如说暴饮暴食或过度消费)的时候,简单地提醒人们与将来之我联系,就能够帮助他们抵制诱惑,做出长远更有意义的抉择。

你或许会认为,这一章中推荐的做法看起来实在太不起眼了,不值得一试。但是,为了将来的你,至少可以尝试一下吧?看看这些新方法研究会不会有效果!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 Ding Bao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