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chives > 【经济学模块】 第1节 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基本原理

【经济学模块】 第1节 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基本原理

Publish:

引言

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曾说:“我1932年大学毕业,当时美国正处于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严重萧条的谷底。经济问题是当时的主要问题。如何摆脱萧条?如何降低失业?什么解释了一方面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资源闲置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经济学家看起来比成为应用数学家或精算师对当时这些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

从这位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口中,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国家经济问题、实现经济繁荣。纵观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学曾数次试图挽救国家于水火。本节课,我们将主要讲述三个宏观经济学问题:

第一, 经济为什么会增长?

第二, 经济为什么会波动?

第三, 研究宏观经济有什么作用?

一、经济为什么会增长?

1.1 GDP创造财富

GDP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上所创造的增加值及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快速上升,在2017年达到82.7万亿人民币,折合12.2万亿美元,占全球15%,排在美国之后,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去年创造的GDP约1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4%。中美两国GDP比重相加,占全球40%。而排名第三位的日本,大约占5%,排名再往后的国家所占比重更微乎其微。

大家老生常谈的中印之争,印度GDP占全球3.001%,经济总量其实根本没法和中国相比。以上就是全球经济的权力分布情况。

从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中国年均实际GDP增速9.5%,如果加上价格因素,中国每年创造的名义GDP增速约12%至15%,即年均宏观资产回报率约13%。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投资的收益率低于13%,你就跑输了GDP,这就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造就了很多企业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的原因。相比中国,美国GDP年均增速2%,欧洲1%,日本年均0增长。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是14亿人,美国3.2亿人,日本1.3亿人,整个欧元区是5.1亿人,整个欧洲是7亿人。所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庞大,而且还在高速增长,如果在中国都找不到投资机会,那么在其他领域、其他的经济体,就更找不到投资机会。

那么,你为什么要跑赢宏观经济?为什么一定要做大类资产配置?为什么一定要研究宏观经济?因为研究宏观经济有助于个人和企业有效配置资产,实现财富增长。

货币的超发对应货币的贬值。2008年至2017年,中国货币量始终处于超发状态,增长率约15%,但是自2017年以来,开始逐渐下降,2018年5月已经降至8.3%。由此可见,如果个人财富增长率低于10%,现金基本就处于贬值状态。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1.2 增长核算理论

增长核算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可拆分为劳动力增长、资本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从劳动力角度,在过去,中国人口众多、年龄小、劳动力成本较低,推升中国的制造业出口,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刘易斯拐点出现。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所以,我们要由人口数量优势转变成人口质量优势,例如工程师红利等。

从资本角度,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会产生人力资本、不动产的资本,设备成本,厂房建造成本等。

从生产率角度,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除了资本和劳动以外,有利于改善生产效率的要素,包括重大技术变革、改革开放制度变革、组织的优化与兼并重组,甚至企业家精神的组合,以此提升效率。例如,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这个过程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所以,创造财富的力量,来自于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

当下,中国越来越难以依靠劳动力的增长来驱动经济,因为人口的综合生育率曲线呈现倒U型,即当工资水平较低时,生育率高;当工资水平越来越高时,生育率低。所以,越发达的国家,女性生育意愿越低,老龄化越严重。例如,日本一对夫妇只生1.4个孩子,开出租车的司机大都是60-70岁以上的老人。

中国现在的人均GDP是8800美元,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人均12600美元的数值。

所以,中国需要依靠人口的质量而不是人口数量来驱动经济发展。例如,中国每年有数百万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毕业,而号称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的韩国,仅有5000万毕业生,中国台湾为2300万。中国每年还有约1000万考生参加高考,数字惊人。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本存量逐年增长,势头强劲。

1.3 GDP三种统计方法

GDP有三种统计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3.1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从供给侧角度来看,是分行业创造的增加值。

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由扩大到收缩,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却不断扩大,主要分为两类——生产型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

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比不断缩小,虽然中国农业人口占比较高、城镇化率约40%,但2016年农业创造的GDP却不到10%。所以,农业生产效率处于低位。中国农业不能简单地像美国那样——引进城市资本到农村来实现大规模现代化。

中国一位顶级农业领域的专家认为,“土地在中国不仅是生产要素,还是对农民的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失业率将近20%,但是没有发生重大社会动荡,因为中国有2亿多农民工下岗返乡,农村是他们的后路,他们有宅基地、承包地可以养家糊口,这就是土地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所以,改革必须相互配套——土地制度的改革一定对应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变革,而最佳对策就是通过产业就业来进行保障。

虽然以工业化、投资为主体的中国第二产业依旧突飞猛进,但其实这个趋势在近两年已经远去,如今中国社会已经开始步入到一个以消费、以服务业主导的发展阶段。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约80%,而制造业仅为11%,当然中国并不会像美国那么极致。

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看,消费升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s,主要解决温饱问题,农业发展迅速。第二阶段为1990s,主要为耐用品阶段,例如家电、自行车等,工业一飞冲天。第三个阶段为2000年以后,解决住行问题,所以房地产、汽车行业兴起并发展。如今,当居民解决了物质需求,即解决温饱、拥有足够的耐用品、房子、汽车以后,就步入精神需求阶段。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宏观经济领域从下往上看,赛道日渐明晰——第二产业境况势微,而第三产业方兴未艾。

综上,以生产法来衡量GDP,其实它不简单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过程,而是整个产业排浪式升级的过程,对应消费升级的过程、时代的变迁以及投资机会的出现,同时也会造成经济周期的波动。

1.3.2 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进口)。简而言之,就是GDP的流向,例如消费、投资、进出口。所以,支出法是从需求的角度来核算GDP。

自90年代以来,中国消费的比重在上升、投资的比重在下降,这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趋势相对应。当然,在净出口的统计数据上存在问题,只具核算意义、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很高,大进大出,最后却都统计为净出口。但中国的贸易部门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庞大的出口带动了就业,继而推动消费升级,带来技术的外溢。所以,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不能简单表现为核算进出口的概念。

1.3.3 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简而言之,就是社会的财富如何分配。

各个经济体财富分配比重不尽相同。美国的消费占GDP比重为78%,这与第三产业80%的占比相对应。从生产到消费,就是将财富分配的过程,给居民发工资,劳动者报酬;上缴税款,生产税额;留存收益增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营业盈余,进行扩大再生产或股东分红。

劳动者报酬占比日渐增加,而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的占比却下降。其实,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在整个的收入分配里面,占比约40%,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50%)。由于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居民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消费、去享受服务,所以中国第三产业及消费占GDP比重在全球范围内也偏低。

北欧国家与美国情况也有差异,虽然北欧国家劳动者报酬占比也不高,这是因为劳动者需要大量交税,交税以后是高福利保障,这就是他们的分配模式。

中国的税负比重较高。例如,中国个人所得税是一种累计税,最高等级为45%,而美国最高等级税率比中国低,约30%。另外,美国采取综合征收制。综合征收制是以家庭为单位作为个税纳税单位的,将家庭各成员一年内的各项收入进行加总,再根据家庭情况适用费用减除进行计税的。在美国,很多纳税人必须聘请律师协助报税,因为美国税法细致入微,一旦居民逃税,征信将受到重大影响。

中国采取分项征收制,即工薪税。分项征收税是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别的所得,按不同的税率分别征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列举的征税所得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

综上,中美税制最大的争议就是居民工资所得与缴税比例。工薪税占中国个人所得税70%以上,即中国大部分税收收入由工薪阶层所缴纳,而美国,收入最高的5%富人家庭缴纳美国个人收入所得税总额的86%。

所以,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不仅需要提高起征点,还需要抵扣,例如税收应该减去家庭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看病等一些支出,就像有些国家为了鼓励全民学习,实行送书、买书抵扣等政策。

中国的企业所得税税负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名义税率重。第二、租金比较重。简言之,就是隐形税负比较重,例如增值税、消费税等。中国过去税负较重的原因是——征完税,企业就会利用营业盈余去投资、滚动发展;如果都发了钱,个人就会去消费而不是投资实业,也就没法迎头赶上美国。所以,要用历史及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今,《十九大报告》、“两会”都提出了税收改革的方向,符合大势所趋。

中国过去税负重,企业却盈利好的原因如下:

1、劳动力便宜。

2、土地便宜。

3、资源或环境污染成本低。

所以,在过去,中国是牺牲了其他部门的利益来补贴工业部门的税负,而当今倡导可持续发展,我们再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为代价,所以在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后,就必须降低税负以保障企业发展。

综上,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三个维度可以用于研究财富的来源、创造者、未来走向,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正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经济为什么会波动?

虽然经济发展向上的力量非常惊人,但是经济周期向下的力量有时也具有毁灭性。例如,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经济为什么不能平稳运行,而一定要波动呢?不管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还是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都是为了保障和研究经济如何平稳运行,但直到现在,依然解决不了经济周期的波动问题。

其实,如果没有经济周期的波动,就无法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因为很多人靠经济周期波动赚钱。巴菲特说:“在别人恐慌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慌。”第一个讲的是人性,第二个讲的就是经济的波动。因为只有当经济恐慌的时候,大家才会甩卖便宜的资产,当经济过热的时候,会驱动人的动物精神非理性。数次全球金融危机证实——强大的心理驱动力可以大大削减一个国家的财富,从对房价上涨的盲目信念,到在资本市场里的爆表自信,动物精神不仅驱动着全球性金融事件,也搅乱了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选自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所著《动物精神》)。

2.1 经济发展周期定义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由个人或企业自主行为引发的商业律动。现实中的经济运行由多股商业周期力量叠加嵌套而成,并受逆周期调控政策影响,包括商业周期——农业周期、商品存货周期、设备投资周期、住房建设周期、创新周期,政治周期,社会周期。

2.1.1 农业周期

农业周期也成为蛛网周期,通常为1-12个月,是指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从种子或幼畜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到获得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所经过的全部时间,其实质是生产对价格的反应。例如,今年洋葱种植户少,供不应求,产品价格大涨,农民赚了钱。但这意味着——在次年,很多人受利益驱使去种植洋葱,使洋葱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造成供过于求,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因此,第三年没有农户再种植洋葱,导致价格上涨,循环往复,这就是农业周期。

2.1.2 存货周期

存货周期是指某一类产品、材料或某个单品进出仓库的循环时间。存货反映产能的缓冲带,当经济发展的时候,存货被快速消耗,企业家开始补库存以满足市场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赚取价差,获得盈利,动物精神会驱使他更多地去补充存货。由于个体是无法看清整个宏观经济的供求形势,个体都是通过过去的记忆来做投资——赚钱时,加大投资、补充存货,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然后开始去库存。

存货周期通常为2-4年,正常来约3年半,包含加库存、去库存的时间。由于大量囤积的库存与商品、原材料密切相关,所以存货周期对商品价格有较大影响。

2.1.3 产能周期

产能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力被充分利用后所能达到的最高产出。产能投资周期是经济波动中的主周期,长度6-11年,主要内容是设备投资和就业雇佣的周期性调整。

产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当经济繁荣的时,企业家过度乐观,进行产能扩张,导致产能过剩。第二阶段,由于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引发通货紧缩,市场上商品价格不断降低,企业盈利受损。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退出,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这是一个供给出清的过程。第三阶段,产能出清尾声,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剩者为王,企业利润不断提高,开始修复资产负债表,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力量。但因为刚刚过完冬天,企业对未来前景仍然谨慎,新增产能扩张不是很明显。第四个阶段,随着企业盈利持续改善和资产负债表修复,新的产能扩张,并带动需求,后期增加供给。

在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资产负债表修复、扩大新增产能的过程,也提升行业平均效率和规模经济,促进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设备更新,有转型升级的内涵。

2.1.4 创新周期

创新周期指的是由技术创新力量推动、长度为50~60年经济周期,它是理解长波经济的钥匙,主要体现为创新驱动、重大的技术变革带来新的产业投资机会。最有远见、视觉最敏锐企业家通过投资前沿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其他企业家随之涌入,利润被摊薄,出现过剩、债务风险,然后周期行将结束,等待下一个创新周期开始。

创新周期背后的逻辑是长期的债务周期。熊彼特将创新周期总结为60年,与此相类似,长期债务周期也约为60年。创新周期理论与债务周期理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经济利好时,银行愿意贷款给企业,企业进行扩张,债务上升;当经济低迷时,银行开始抽债,企业面临资金困难。由此可见,信贷是顺周期的,与债务周期异曲同工。

2.1.5 房地产周期

房地产周期的决定因素是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房地产周期从长期来看,是人口周期的一部分。在房地产初期,人口红利和城乡人口转移会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使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消费升级带动住房需求;20-50岁置业人群增加,带来购房需求和投资高增长;高储蓄率和不断扩大的外汇占款,导致流动性过剩,推升房地产价格。随后,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刘易斯拐点出现,经济增速换挡,居民收入放缓;随着城镇住房饱和度上升,置业人群达到峰值,房地产投资长周期拐点到来。随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结束,后房地产时代的典型特点是“总量放缓、结构分化”,人口迁移实际上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市场概况,人口将继续往大都市去迁移聚焦。

金融、人口因素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则是影响房地产供给的主要因素。由于从供地到开发商拿地、开工,再到预售或竣工待售形成住房供给,存在2年左右的时滞;并且,土地供给政策及计划还可能通过预期传导直接影响当期房地产市场。因此,土地因素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主要在中期,介于人口因素和金融因素之间。

房地产短周期是指由于利率、抵押贷首付比、税收等短期变量引发的波动,通过改变居民的支付能力和预期使得购房支出提前或推迟。因此,房地产市场的销量、土地购置和新开工投资是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

综上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四轮的产能周期——短期的库存周期、中期的产能周期、长期的新周期、房地产周期,以及金融周期。中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5%,但这并不是直线增长,而是剧烈波动,曾达到15%高位,也曾有4%低谷期。

其次,人都有从众心里,每年举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巴菲特股东大会),很多人都选择去奥马哈朝圣、聆听首富声音。其实,巴菲特反复强调:“在别人恐慌的时候,我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慌。”但是,要做到这点真的很难,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在别人恐慌的时候,心如刀割,自己更恐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盲目跟风,自己更贪婪。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或者分析师,他的价值在于对事物要有自己的判断。有些观念在一开始提出的时候,总是不被认同的。

2.2 经济周期的产生渠道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周期会产生全球共振。经济周期有两个产生渠道。第一,贸易渠道。第二,金融渠道。

2.2.1 贸易渠道

经济周期产生的第一个渠道是贸易渠道。

美国是消费导向型国家,消费占GDP比重将近80%,导致过度消费,而美国生产部门薄弱,制造业只占GDP的11%。所以,需要大量依赖进口。可见,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国自身经济结构、增长模式。当今美国与中国存在贸易逆差的根源,与其八十年代和日本,乃至之前和西欧异曲同工。如果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在未来获得成功,对美国没有巨额贸易逆差贡献的时候,那么,美国就会与印度、越南产生贸易逆差。

美国通过进口向全球输出它的经济周期。当美国经济繁荣时,进口增加,带动其他国家经济繁荣。反之,当美国经济萧条时,需求减少,导致其他经济体回落。所以,四次经济危机其实就是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它为正中,向全球扩散。

所谓美元霸权,最重要的特征是美联储印美元,到别的国家市场大量购买物资和工厂,别的国家利用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实现货币回流。所以,美国债务负担居高不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通过贸易的渠道,将全球的经济周期关联起来。

2.2.2 金融渠道

经济周期产生的第二个渠道是金融渠道。

当美国经济下行时,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即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美元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促进投资与消费。当美国经济复苏时,实行货币紧缩政策,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全球资本回流美国,美国经济扶摇直上,而那些过度负债、杠杆率过高的经济体,就有可能面临债务风险,俗称剪羊毛。

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起源就是由于美元资产比较便宜,使得很多拉美国家借了大量美元债。在1980年至1983年间,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了治理美国通货膨胀,大幅提高利率水平,使得大量的资金回流美国本土,导致拉美经济轰然崩塌。

90年代初的亚洲金融风暴也是由于美联储大幅降低美元利率,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很多东南亚经济体借了很多短期美元债。在克林顿时期,当美国经济欣欣向荣时,美联储开始加息,美元资产再度回流,导致东南亚经济体债务偿还困难。

从通货膨胀角度看,价格具有滞后性。当经济开始复苏后,带动商品价格上涨,加速通货膨胀。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PPI(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价格指数,大幅波动。中国自1990到2006年,共经历了三轮通胀。与此相应,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样经历三轮增发。

当经济衰退时,存在产能过剩,因此超发的货币并不能改善供求关系和推动经济增长,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当经济过热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持续上涨,此时如果央行超发货币,必然引发通货膨胀。

自2016年以来,中国CPI指数保持平稳,基本没有引发通货膨胀。近些年,美国、欧盟等实行量化宽松政策(QE),利率甚至降低到0,但是全球各国通货膨胀率维持低位,原因在于现金没有推升CPI或PPI上涨,而是推升资产价格上涨。

过去十年间,有两大变化显而易见。第一,股市、房市在全球范围内大幅上涨,导致“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水平”这个经济学原理失效。于是,就产生“货币政策影响资产价格”这个新的论调。因此,诞生了金融周期理论和宏观审慎框架,货币政策侧重于调节经济周期,以物价稳定为目标,宏观审慎政策侧重于调节金融周期,以金融稳定为目标。

第二,全球的资产价格的大涨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矛盾大大增加。

2.3 中国面临五大经济周期叠加

现如今,中国经济形势较为复杂,面临五大经济周期叠加作用。

第一,中国面临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周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逐渐复苏,促进我国出口贸易,但是也带来美联储加息以及中美贸易摩擦。

第二,中国处于产能周期底部,经过2010-2015年市场自发出清叠加、2016-2018年供给侧改革,中国产能出清非常充分,资产负债表逐步修复,为新一轮高质量产能扩张积蓄力量。

第三,中国处于金融周期顶部,任何金融机构任何市场主体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对这一轮的金融杠杆抱有侥幸的心理,金融机构应该通过加强监管、收缩信用来进行债务收缩、去杠杆。

第四,从房地产周期看——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第五,2017年三季度开始进入一轮商品的去库存周期,约持续到2018年或2019年初。

以上五个周期清晰可见,呈现了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走势。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国内信用收缩、流动性退潮的过程中,今年大量的资产没有系统性的机会。未来系统性的机会可能是来自于经济利好,或者是流动性宽松,正如“河里有水,河里放水,就会有东西上涨”。流动性退潮的过程当中,总会伴随一些资产贬值。例如,股票下跌、债市暴露风险。

三、研究宏观经济有什么作用?

3.1 用作大类资产配置

研究宏观经济可以用作资产配置。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大类资产的表现各不相同。美林投资时钟将经济周期分为衰退、复苏 、过热、滞胀四个阶段,并依次推荐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或现金。

第一阶段是衰退期,在这个阶段公司产能过剩,盈利能力下降、股票走低,市场供过于求,企业为了去库存降低商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走低,对应美林时钟的6-9点。由于收益稳定、风险较小,此时债券为王。也就是说,资产配置顺序是债券>现金>股票>商品。

第二阶段是复苏期,在这个阶段随着需求回暖,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改善、盈利能力提高,对应美林时钟的9-12点。此时,股票为王,债券次之。由于物价下行,商品依然亏钱,所以现金价值大于商品。也就是说,资产配置顺序是股票>债券>现金>商品。

第三阶段是过热期,在这个阶段公司产能增加,盈利能力增强,市场供不应求,通货膨胀上升,大宗商品类资产是过热阶段最佳的选择,对应美林时钟的12-3点。中央银行通过加息抑制股票估值的提升,使得股票表现比不上商品。GDP增长率仍处于潜能之上,收益率曲线虽然上行但变得平缓,债券表现较差。也就是说,资产配置顺序是商品>股票>现金>债券。

第四阶段是滞涨阶段,国家经济增长已经降低到合理水平以下,通货膨胀持续升高,企业产能不断下降,必须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裁员以保持盈利,所以股票和债券表现糟糕。而现金成为投资的首选,对应美林时钟的3-6点。也就是说,资产配置顺序是现金>商品>债券>股票。

我曾经和黑石集团——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的经理一起开会,得知黑石管理的资产规模约5万亿美元,而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不到一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与其差距甚大。黑石集团采用被动投资进行资产管理,即建立一套投资的方法体系——投资时钟。经济利好时,购买股票;经济衰退时,购买债券。所以,通过被动投资,才可以管理如此庞大的资产。与之相比,国内很多基金公司无论经济繁荣还是衰退,都采取主动投资——去寻找那些能够跑赢大势的个股、去在市场抢占先机,其实这异常困难。

以上是关于投资时钟在大类资产配置的应用,它为一个国家创造财富、为个人创造财富,与国家命运、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经济增长理论揭示国家繁荣与衰退根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

3.2 宏观经济试图拯救世界

3.2.1 宏观经济思想演化历程

纵观近一二百年的宏观经济思想史,你会发现宏观经济学是一个伟大的学科,因为它数次试图拯救世界。

1930s的大萧条使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从金融危机蔓延到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最终引发政治危机,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各国造成毁灭性灾难。在大萧条之前,以亚当·斯密“无形之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盛行;在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诞生,主张政府用“有形之手”调节市场“无形之手”,例如,政策采取货币刺激、财政刺激政策等去创造需求,扭转经济衰退局面。罗斯福新政就是践行凯恩斯主义,使美国触底反弹、重回繁荣。此时,凯恩斯作为宏观经济学第一位奠基人,地位无人能敌,他的很多著名论断,即使放在当今也让许多人望尘莫及。

1970s,全球经济陷入滞涨,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同时发生,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按照凯恩斯主义论断,经济只有萧条、繁荣,通胀、通缩之分,而不可能出现经济停滞与通胀并行。1973年,美国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因此,凯恩斯主义再也无法挽救美国经济于水火。这时候,新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奥地利学派开始重新复兴。里根经济学、撒切尔改革都是基于这个背景,简言之,就是放松管制。

从1970年到2008年,各国经济政策以货币宽松、自由化为主。到了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无论金融领域还是经济领域,过度放松和自由带来重大风险。例如,影子银行——作为次贷危机的推手,本质上为金融自由化的产物。于是,新凯恩斯主义复兴,以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为代表,强调政府要有所作为,利用宏观调控去刺激需求。

如今,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世界各国通过极致的货币宽松政策,虽然避免了大萧条,但是却陷入大萎靡,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收入分配矛盾加剧。于是,中国开始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综上,整个宏观经济学几次大的论战,其实都与它的时代背景有关。宏观经济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因为每一次世界危机发生后,宏观经济学都挺身而出。经济增长理论揭示国家繁荣的原因,经济周期理论告知如何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从大萧条——第一次宏观经济的分演,凯恩斯主义对战古典主义的胜利,到滞胀时期新自由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胜利,又到金融危机新凯恩斯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胜利,再到供给学派(供给侧改革)对凯恩斯主义的反思。由此可见,当世界陷入经济危机时,总会有一些新的经济流派来力挽狂澜。

3.3.2 各经济学流派解析

关于经济思想史,我推荐布鲁所著的《经济思想史》和斯诺登所撰写的《现代宏观经济学》。

第一,古典主义学说。经济学始于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最有名的论断是亚当·斯密“无形之手”。通过看不见的手,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在经济衰落时,价格下跌,跌到一定程度就有利可图,就会有新的投资进入。在经济过热时,价格过高,成本抬高,降低利润,价格自动调节,这就是价格和竞争机制。

古典主义另一位翘楚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主要在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引入了比较优势理论,鼓励充分竞争、自由贸易。比较优势指各个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生产、贸易。充分竞争就是每个国家本着利己主义,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古典主义对政府的定位是守夜人,国家的唯一功能只有——为私人经营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和保障;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本着廉洁、高效和公平的原则办事,节省开支,减轻民众的各种税负。

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业革命以后,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古典主义学派。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政府为鼓励企业家创新、扩大再生产减少监管,导致收入分配的大幅度拉大,造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1929年,由于政府过度鼓励、放任自由竞争带来了很多问题。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崩盘,危机由此开始,GDP一度出现负增长。大规模银行破产,出现挤兑风波。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者收入下降,需求下滑,恶性循环。另外,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而当今美国失业率不到4%。市场已经无法自愈,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再到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政府不断倒台,最终引发军事危机,爆发二战。

第二,凯恩斯主义。为了修复和完善古典主义弊端,凯恩斯主义诞生。凯恩斯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而是正视“市场也会失灵”,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弥补、来刺激需求。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是在动物精神、边际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三大对于人类的心理假设下,有效需求会产生独立于经济基本面的剧烈波动。

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当经济衰落时,人们宁愿持有不会产生利息的货币,也不会进行放贷和投资。动物精神就是指经济衰落时人们都很悲观而不愿意投资。

所以,凯恩斯主义提出要用政府这只手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本身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简言之,就是政府投资,百姓拿工资进行消费,同时激发投资,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即乘数效应。

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有效缓和了美国社会危机。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朱镕基总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投资国债项目、基础建设项目,有效激发经济活力。当年的政策对现在社会依然有深远的影响,如今你所看到的很多道路都是当年基建项目的成果。

中国在2008年颁布4万亿投资刺激时,曾论证过投资1元钱,能产生多少钱的效应。在经济衰落时,增加公共开支、扩大财政赤字、实施货币宽松政策,有助于经济复苏。在经济过热时,抑制需求,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精髓。

第三,新自由主义。1970s,经济出现停滞与通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关于“经济周期与通胀周期同步”理论失效。假设政府要挽救经济,需要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但是会造成通货膨胀加大。通胀具有很强的再分配效应。例如,富人拥有数套房子,通货膨胀时,房价大涨,富人资产增加,而穷人却因为货币贬值而无法购买房子。自此,贫富差距拉大。

自此,凯恩斯主义跌落深潭,延伸出其他流派——奥地利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对应人物有哈耶克、加尔布雷斯、弗里德曼、卢卡斯等等。所有这些学派,其实都是古典主义精神复归,我们可以把他们统称为是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倡导重回自由主义精神,保护私人产权、法制和市场制度。

新自由主义有两大实践。第一个实践是美国“里根经济学”。政策主张有:大规模减税;除军事开支大幅增加(美苏争霸背景无法控制)外,减少财政支出,特别是福利支出;政府管制大规模减少;紧缩货币政策。撤销工会与企业谈判的大部分权利(认为工会与工人运动是对供给与生产的破坏)。

第二个实践是英国“撒切尔主义”。政策主张有:减税,改革税制(不按财产而按人口计税);紧缩货币供应;限制政府支出,特别是一系列公共服务支出;解散工会,宣布罢工为非法;出售大量国有公共事业企业;放开大部分外国直接投资。

自此,美国和英国复苏,尤其是美国,成为全球领头羊。由于政策效果明显,于是试图把这一套新自由主义的理念向全世界输出,形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包括:

1.财政政策长期平稳,禁止大规模财政赤字。

2.限制公共补贴,仅限于可促进经济增长的部分,如扶贫、初等教育、基建。

3.税制改革,采取温和的边际税率。

4.利率完全市场化。

5.汇率完全市场化。

6.贸易尽可能自由化,不自由化的特殊领域仅限于通过关税实施。

7.外国直接投资完全自由化。

有些国家通过践行这些共识使经济腾飞——例如韩国,而有些国家则没有——例如东南亚、拉美。

第四,后危机时代。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缘由主要是九十年代以来实行经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最终引发金融风暴。小布什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刺激房地产,推动美国家庭“居者有其屋”的计划。但是,当时美国富裕阶层的购房需求基本饱和。因此,政府把注意力转向那些中、低收入或收入不固定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人,促成了次级贷款大量发放。泡沫破灭后,违约潮来临。

次贷危机时,影子银行盛行。从2000年初到2007年、2008年,美国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但是并没有引发通胀,有些人认为是技术创新或者效率提升导致,其实源头在于资产价格领域引发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这就是加杠杆。加杠杆对个人益处有:利于增加贷款信用、股票投资机会;害处有:加重居民财务负担、抑制消费。

世界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认为:经济像机器一样运行。一笔交易就是指买方支付给卖方货币(或信用),同时卖方给买方提供物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的交易过程。所有的买方和卖方为同一种物品进行交易,这就构成了一个市场。例如,小麦市场就是由持有不同目的买方和卖方做出的各种交易组成。

杠杆周期就是加杠杆与去杠杆。杠杆从狭义上讲,是指资产与股东权益之比;从广义上讲,则是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从而扩大盈利能力或购买力。当杠杆过高时,局部的违约事件容易造成大量的企业倒闭、资产价格大跌、银行挤兑破产等严重经济后果,形成经济或者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时,美国大部分的杠杆都是通过影子银行来加的。

2008年次贷危机使凯恩斯主义复归,伯南克接任美联储主席,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简而言之,就是美联储印钱,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去杠杆以化解有毒资产。所谓量化宽松政策(QE)就是杠杆的转移,把金融部门有毒资产债务转移到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所以,现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大幅度扩张。

2011年9月,美国发生“占领华尔街”运动,原因在于美联储购买有毒资产,使美国股市、房市大涨,但是导致收入差距拉大。超发的货币最终由普通民众买单。因此,才有了特朗普逆袭总统,因为2016年总统大选的时候,希拉里是要继承量化宽松、低利率等政策,而特朗普反对低利率,实行再制造业化,开打贸易战,调整收入分配等政策。

特朗普提出的“再制造业化”,主要政策包括:实行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的成本,吸引外资流入;提高关税,促进美国本土企业回归建厂,与中国开打贸易战。综上所述,特朗普的逆袭,始作俑者并不是那些华尔街、那些西海岸硅谷的精英,而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人,这就决定了特朗普新政的基因——实行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自由主义的综合体。

所以,社会的变革、政治的更迭都是以经济作为基础。在大萧条时期,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应对,迅速扭转局面,通货紧缩仅仅持续六个月,经济就实现复苏,而代价就是收入差距的大幅度拉大。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最受益的是有资产的人。

中国自2008年以来,实行金融自由化,而现在金融监管重新收紧,其实中国整个经济周期滞后于美国十年(美国在九十年代实行自由化政策)。

2017年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产业创新持续加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红利逐渐释放。2018年,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推进,宏观经济将维持平稳大势。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 Ding Bao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