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chives > 如何用“精益”方法让企业少走弯路?

如何用“精益”方法让企业少走弯路?

Publish:

程浩: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迅雷创始人

如何用“精益”方法让企业少走弯路

本节课上,程浩老师详细介绍了“精益创业”方法在创业和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如何用“精益”的方法让企业少走弯路。

精益创业三步曲: 1、需求探索;2、用户验证;3推广

一、需求探索阶段

二、用户验证阶段

亲自体验法则一:数据是辅助,绝对不能替代自己的亲自体验;

法则二:创业公司的CEO就是首席产品经理。看过数据,也亲自体验过之后,还有一个步骤,我们仍然要做一些用户访谈。

+4、总结:验证假设:做完以上环节之后,需要输出一个结论:到底我们的产品是否真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没有满足的话,原因在哪?满足了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推广阶段

总结回顾,精益创业有三大步骤:


今天,跟大家简单做一个关于精益创业方面的分享。

目录

01 什么是精益

什么是精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反问一个问题,任何一门生意,什么是第一重要的? 我认为被需要是第一重要的。任何一门生意只有被需要,才谈得上怎么组团队、怎么做产品、怎么赚钱、怎么增长,如果不被需要,其它一些都无从谈起。

但是,想象中的用户痛点跟真实的用户痛点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Google的眼镜,最开始是一群极客的想法,当时想象的Google眼镜的需求是搜索,因为Google就是做搜索的。但结果却完全不同,Google眼镜推出来之后,用的最多的功能其实是拍照和录像,跟他们想象的功能完全不一样。虽然Google眼镜本身是一个2C的产品,但它在很多垂直领域,像医疗、机械等领域反而有很多的应用。 所以即使对于很聪明的人想创业,想象的用户需求跟用户的实际需求可能也是千差万别的。

即使用户的痛点我们能找到,而且也找准了,我们还面临另外一个挑战:想象中的解决方案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可能也是千差万别的。

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一击而中?没有。我们今天讲的不是方法,我们讲的是方法论,怎么能够高效的找到你的最终答案,这个其实是精益的价值。我们认为,找到最优解唯一的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尝试逼近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如果两个字概括精益是什么?——试错;

如果四个字概括精益是什么?——快速试错;

如果七个字概括精益是什么?——低成本快速试错

02 生活中的精益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精益主义者,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对精益非常熟悉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吃自助餐。通常我会怎么吃自助餐呢?会先扫一眼,看看到底有什么东西。然后大概会选5-10样平常比较喜欢吃的东西,每个少拿一点。这些都尝完之后,我会精选2-3样往死里吃。这是不是大家普遍吃自助餐的现状?我很少看到谁吃自助餐会盯着一个食物一直吃。

其实吃自助餐从侧面反应了,大家虽然可能对精益创业不熟,但是在生活中大家都是非常精益的。

简单总结一下,精益的精髓其实就两句话:快速的试错和便宜的试错

03 精益创业

什么叫不精益?

精益的背面是不精益,不精益通常有五种可能性:

第一种不精益是问题找错了。问题如果完全没有痛点,或者完全没有需求,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大。但是痛点不痛,刚需不刚,这对于很多创业者绝对是大概率事件。

什么叫刚需?就三点: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效率提升10%,成本降低15%,这都没有意义,这就是在给竞争对手打工,必须得是极大。

搜索引擎为什么是刚需,因为它极大地提升了大家获取信息的效率; 特斯拉的老板其实还有另外一摊生意叫SpaceX,是一个火箭公司,它的价值是极大降低成本。以前发射一颗卫星需要两亿多美金,现在只需要几千万美金。因为他有火箭回收技术,他的火箭可以反复使用,极大降低了成本;在iPad出来之前,没有一个这么简单的产品能让儿童都能这么轻易地使用,这就属于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产品其实都不够刚需,比如智能手表,从兜里掏出手机看微信似乎也不是那么费劲,追踪自己的睡眠报告似乎也不是刚需。

对任何一门生意,刚需是第一重要。作为投资人,我在与创业者交谈时往往会问五个问题

而这五个问题中,是否是刚需永远是最重要的。你们要仔细思考目前手上做的事,到底是不是刚需的事,如果你找到的是一个不刚需的事情,那说明问题找错了。

第二种不精益是解决方案做错了。比如你辛苦的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可以吹头发的皮鞋,但是发现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吹头发的手机,这就是解决方案做错了。

第三种不精益是闭门造车。就是不跟用户接触,期望产品一出来给全世界一个惊喜,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白花了半年、一年的时间。这些人的普遍心态是害怕大家把点子偷走,不光是防着BAT,还防着创业公司。我认为这多虑了,原因在于:

第四种不精益是过早优化。核心需求还没有被验证,就开始增加一些周边功能。迅雷如果不能证明下载速度比别人快,那去加别的功能没有什么意义。

第五种不精益是过早扩张。核心需求还没有被验证,就开始考虑规模化。对于软件产品来讲,核心需求还没验证,就去买量,就去做推广;对硬件产品来讲,核心需求还没有被验证,就考虑量产,考虑供应链,考虑建厂。这些都是过早扩张的表现。

总结这五个问题:问题找错、解决方案做错、闭门造车、过早优化、过早扩张,把这五个问题放在一起,这张图说明什么问题?圈大小是不一样的,圈的大小代表这个事情的重要性,以及这个事情发生的概率。

精益能帮你做什么?

想跟大家介绍两个概念: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可量化的成本叫显性成本,举个例子,员工的工资、五险一金、房租、市场费用等;隐性成本是指无法被精确计量的成本,举个例子,沟通成本、培训成本、团队磨合的成本等。创业公司特别常犯的错误是非常重视显性成本,但是极其不重视隐性成本。

讲了这么多,最大的隐性是什么?时间成本,精益创业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减少浪费。

创业怎么精益?

正确的姿势是我们要先有需求探索。什么叫需求探索?就是我有一个想法,或者找到一个痛点,或者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我用一些非常轻度的东西先去实验一下;需求探索之后,就是用户验证,就涉及到做MVP了,做出一个小实验品,让用户使用,并给出一些真实的反馈;用户验证成功了再去做推广,推广之后会有真的用户需求,我们再继续去验证和探索,这个是一个正确的步骤。

需求探索

需求探索核心就是六件事:

第一,先找到痛点。生活中的痛点无所不在,举个例子:滴滴打车的痛点是什么?就我个人来讲,特别是过去一两年,我觉得最不方便的地方是司机不认路,我总得给司机指路,这点对我来讲特别不方便;飞机有什么痛点?安检非常麻烦,飞机上没法用网络。

保险有什么痛点?理赔绝对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对于大公司稍微好一点,但是小公司理赔绝对是个痛点。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痛点,就是保险没有感知。我以前给迅雷的高管买过一次保险,一年过后,迅雷高管的身体都还很好,也没有人理赔,保险公司也从来没找过我,听起来挺好的事。但是带来什么问题呢?第二年他让我续保的时候,我死活不续了,因为没有感知。

对于创业者,把你的产品最牛的特性让用户很明确的感知到,这点是极其重要。以前有的路由器,卖点是低辐射,按理说这应该有需求。对于家里有小孩,或者有怀孕的女主人这是很正常的需求。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呢?核心问题就是没有感知,用户怎么知道到底有没有辐射?

360公司在这方面就很厉害,以前杀毒软件都是在右下角老老实实的待着,没有什么感知。360就设计了一个开机启动东西,一开机弹出一个框,告诉你开机速度超过了50%的用户,底下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字,让你一键加速。他把一个完全默默无闻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强感知的东西,所以大家都觉得特别好。

第二,常识判断。精益创业,不可能把所有不确定的东西都用MVP去验证,因为MVP有成本,10件事,9件要通过常识去判断。举个例子,有流量就能做广告,这就是常识。

第三,头脑风暴。找一个放松的环境,大家互相之间好好聊聊,重点是领导自己少说,多让小伙伴们说。因为你是CEO,你说完之后还让别人怎么说。而且不要轻易定调,大家说完之后,切记不要立刻说同意还是不同意。让所有人都说完之后,再表达你的观点。

第四,找到核心用户。通常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对于迅雷,我们的核心用户是游戏玩家,因为玩游戏通常需要下载几个G的安装包。比如滴滴打车,商务人士是滴滴打车比较核心的用户,如果一年只打一次,那显然不是核心用户。

第五,用户访谈。面对面的访谈是有非常大的技巧的:

第六,总结。用户访谈结束后需要做最后总结。调查用户的实际痛点跟你想象的痛点是否一致,以及用户希望的方案跟你想象的方案是否一致,核心就是验证这两个“是否”。如果一样,那就从需求探索走到用户验证,如果不一样,那就继续迭代上述过程。

用户验证

用户验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MVP的环节。MVP的什么意思是最小可用性产品。为什么我们前期做了这么多的需求探索还要做MVP呢?用户已经都告诉你他有没有需求了,为什么还要做MVP?几个非常明显的原因:

首先,你要观察真实的用户行为,而不是他口头说的,因为用户心目中想的东西跟实际的东西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其次,用户碍于面子可能会说一些并不准确的话,可能实际上想表达的跟他表达出来的还是有差别;再次,只有在用户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才能收集到真实的用户反馈信息。

用户验证阶段的步骤:

如何设计MVP?

例子1:网上开鞋店

假设你是第一个在网上开鞋店的,为了验证这件事到底靠谱不靠谱,通常你要做这几件事:

搞定这三件事情,有可能三个月已经过去了。

但是精益的方法怎么做呢?首先要找出一个最需要验证的问题。在网上开鞋店这件事最需要验证什么?就是消费者会不会在网上买鞋,C端会不会有这种习惯。

需要验证的问题是用户在不在网上买鞋,那么你的MVP就只跟这个验证有关系,所有跟这个验证没关系的功能都不要做,所以这样的话MVP就会做的非常轻巧,怎么做呢?

到附近的实体鞋店拍一些照片回来,放到网上,然后如果用户感兴趣了,你再跑到鞋店把鞋买下来,用户直接通过支付宝转账,手动通过顺丰给用户邮寄出去。你几乎不需要做任何产品,但是能够验证你的问题吗?能,而且非常轻巧。

例子2:网上卖面膜(微商)

假设你做一个卖面膜的微商,传统的步骤是:首先,花几千块钱买一个代理的资格,然后再花几千块钱进货。然后你再学习一些网络营销的技巧,比如东西怎么拍,怎么做文案,怎么聊天等,然后才开始卖面膜,这是传统的做微商的方法。

但是这样做,基本两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精益的微商应该怎么做呢?还是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做微商这个事,最大的风险或者你最把不准的地方是什么?应该是朋友会不会在朋友圈买面膜。确定了需要验证的问题之后,首先,花10分钟看一看你的朋友圈,找出谁已经在卖面膜了。一般朋友圈卖面膜就是九宫格,九张非常精美的图片。你可以把这九张图片扒下来,然后复制到自己的朋友圈里,看有没有人咨询。如果一个咨询的人都没有,那说明你做这件事不靠谱,你的朋友不会在朋友圈买面膜。如果问的人很多,你可以认真的思考一下,到底要不要做这个事。 这个MVP的例子真的是零成本。

数据收集

MVP之后,肯定有些用户就开始用了,开始收集一些数据,有几种比较常规的数据收集方法:

第一种,漏斗式。这种方法电商最常用,举个例子,分析有多少人看了这件商品,有多少人放到购物车里,有多少人支付,分析结果像是一个漏斗,所以叫漏斗式数据分析。

核心要做的是降低每一个漏斗的被筛选比例。举个例子,为什么浏览商品的人只有40%放入购物车,说明可能用户想要的东西我们没有;为什么放入购物车最后没有生成订单,或者订单都有了为什么没有支付?是不是用户想要选择的支付方式我们没有。要找各种可能衰减的环节,把这些衰减的环节降到最低。

第二种,切片分析。特别典型的就是留存率分析,举个例子,一个产品第一天带来的用户,到第二天、第三天持续登录的比例是多少,这是最简单的。它用来干什么呢?用来跟踪每一个版本的改进,举个例子,版本一7天之后的留存率可能是20%;版本二,发布之后,7天留存率可能提高到25%了,主要是进行这种对比的,所以每一个都是切片。

第三种,AB测试。一件事有两种方案,但是不确定哪个方案好,就通过AB测试。我把50%的用户倒到A方案,把50%的用户倒到B方案,根据最终数据决定哪种方案好。

AB测试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测试,但是客观的讲,产品当中用的并不多。AB测试在广告投放上面用的最多,因为广告是显性成本,你花了多少钱,老板是非常在意的。平均一个获客成本是多少,老板会拿这个数字跟同行业做比较。通过AB测试能很快知道广告投放在哪个渠道效果好。

第四种,灰度测试。灰度测试比较容易理解,主要用于成熟产品。比如微信发了一个新版本,总是会有一些人先用到,大部分人后用到,为什么会让一部分先尝鲜呢?有两个目的:

到了这个阶段,数据已经收集上来了,现在需要验证数据。通过数据来验证到底用户的需求有没有被满足,用户到底喜欢不喜欢我的产品,验证数据的时候,我觉得有几点特别重要。

首先,一定要避免KPI导向。因为你想要什么KPI,业务部门就会给你做出什么KPI。数据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次,避免各种刷数据。当前各种数据,如DAU、收入、利润等都可以刷;

再次,KPI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了刷KPI而KPI,我们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亲自体验

只有数据是不够的,必须要亲自体验。

法则一:数据是辅助,绝对不能替代自己的亲自体验;

法则二:创业公司的CEO就是首席产品经理。

其实这个做起来不难,因为创业公司就一个产品,你还不天天用,难的是公司变得非常大了,你还能够是首席产品经理。这点我非常钦佩马化腾,大家知道腾讯有多少款产品吗?有上千款产品,据说马化腾都一一试用了。公司这么大,有各种组织、人事、考核方面的事,还能够这么关注产品,这个是极其困难的。

再次访谈

看过数据,也亲自体验过之后,还有一个步骤,我们仍然要做一些用户访谈,为什么还要做呢?

原因一:数据有可能是做出来的;

原因二:你自己不是核心用户,你觉得好不代表用户觉得好,还是继续要做MVP的用户访谈。

我觉得马化腾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意思是我们现在最大的担心是我们不了解年轻人的需求。这个其实是所有70后创业面临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用户需求变了,特别是2C端的,很多受众可能是90后,甚至是95后。

总结:验证假设

做完以上环节之后,需要输出一个结论:到底我们的产品是否真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没有满足的话,原因在哪?满足了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

04 企业如何转型?

MVP之后,我们后续的流程是什么?

首先,如果用户验证效果好,就可以大刀阔斧地推广。逐步把要改进的功能加上,同时进行一些推广,推广完了之后又会有新的需求,又会有新的改进,会有一些新的用户反馈。这是一种比较好但很少见的情况。

其次,如果用户验证效果不好,应果断放弃。还有一种情况,用户验证结束之后完全没有需求,这种情况也比较少见。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走新的需求探索,新的用户验证,做新的MVP。

最后,大部分情况处于中间状态。用户有需求,但是数据反馈的并不好。这种通常就要逐步改进,一种情况是最终改好,那就开始走向推广;另一情况,迭代了很多版本,始终不够好,这时候要考虑转型。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转型的种类:

第一,精简型。以前做全产业链,现在只做其中一个环节。比如像亚马逊的AWS(亚马逊云),亚马逊是做电商的,在美国的“黑色星期五”这一天发现流量有一个陡升。它发现以前买那么多服务器其实都闲着,但是为了应付“黑色星期五”还不得不买。其实很多电商都有这个问题,现在亚马逊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为何不把这块服务独立成一块业务,服务所有的互联网公司,这就是亚马逊做这件事的契机。

第二,扩充型。比如大疆,以前专门给别的无人机做飞控系统,但是做完之后发现别的无人机做的实在是太差了,干脆自己做吧,所以就从做飞控系统开始做整机。

还包括技术方面的创业,很多技术型公司主要做技术服务,对于只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来讲,他们的护城河是非常浅的,必须扩充自己新的业务。

第三,2C转2B。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像智能门锁,最开始是奔着消费者去的,但是后来发现对于C端来讲,这个事不够刚需,所以现在都开始找酒店或者长租公寓合作。智能门锁可以直接推给用户一个二维码,拿二维码开锁,用着很方便,这是非常典型的2C转2B的案例。

第四,由自营向平台转型。包括e袋洗,前身就是一家洗衣公司,发现只做洗衣店很难规模化,然后开始做平台,跟所有外地的洗衣店合作,大家都可以入驻;包括像京东,以前京东是全自营,现在第三方商家可以入驻。

第五,盈利模式的转变。像收费转免费,最经典的就是360杀毒软件。还包括很多硬件,对硬件来讲,完全免费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以成本价或者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去卖,主要靠后续的互联网的运营服务盈利,这其实也是收费变免费的一种方式。

第六,渠道转型。渠道转型包括代理变直销,最典型的就是百度的竞价排名,以前全部都是代理,后来把一线城市全部变直营了。

还包括线下变线上,现在几乎所有主流的东西都在线上可以买到,那些大品牌服装也好,鞋帽也好,在天猫、京东上都可以买到,都会有他们的品牌店,这是一个大趋势;也包括线上变线下,最早的小米手机都是在网上卖的,现在小米也开始做实体店。

第七,技术转型。以前跟迅雷竞争的那些传统的下载软件,自从迅雷推出了P2SP算法之后,他们也通通的改成我们类似的算法,必须得做技术转型,否则会被迅雷甩的越来越远。也包括以前做硬盘的公司,以前都是机械式硬盘,现在没有硬盘公司不做SSD的,因为体验差别太大了。

05 如何快速获取用户?

关于如何获客,推荐一本书——肖恩.埃利斯的《增长黑客》。这本书关于获客讲的更多,我今天就抛砖引玉跟大家简单讲一讲。

第一种叫黏着式。2B企业使用比较多,我向你买了一套产品,这套产品也可能是CM系统,也可能是ERP系统,或者是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买完了之后,花了三个月实施,又花了两个月熟悉,好不容易开始上手了,你的竞争对手说,我的东西比他便宜20%,你要不要试试我的?你会怎么说,你肯定会直接拒绝,为什么呢?因为我好不容易刚上手,你让我换一个,我又得花那么多时间去实施和适应。这个对于传统的2B公司是非常常见的。因为2B业务几乎都有一个实施环节,这环节有时间成本,有上手的周期,我们管这个叫2B业务的钢柱效应。

对于2B业务来讲,核心指标是损耗率。去年有100个客户用我的产品,今年有几个不用了,如何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呢?就是要保证新客户的增长超过老客户的损耗。

第二,付费式。付费式有一个关键词叫LTV(Life Time Value),就是用户这一辈子会在这个产品上花多少钱。

付费式增长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在游戏领域。对于端游来讲,如果花100块钱带来一个用户,这个用户在未来的一个月花了多少钱,是他们的一个核心指标。但是对于页游和手游来讲,因为本身它们的生命周期就短,所以不能用一个月来衡量,可能用一周,甚至有的用一天时间来衡量。看当天或者一周充了多少值,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投,以及要不要换文案,或者换渠道。几乎所有的游戏的投放都会精确到渠道,他们的账算的是非常仔细的。

第三,病毒式。所有社交网站都是通过病毒式进行传播的。Hotmail就是一个非常精巧的病毒式传播案例。我是一个Hotmail用户,我给别人发的所有邮件的正文最下边都会有一个叫“sent by Hotmail”的文字链接,你可以随时点击注册。当然现在所有的邮箱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最开始是Hotmail开始做的。

包括第一次使用微信时让你导通讯录,一键告诉你的小伙伴,我们可以在微信上聊天,这也属于病毒式传播。

再举一个例子,名片全能王。假如小张,送别人一张名片,这时小张就可能会收到一个短信,某某正在用名片全能王扫描你的名片,同时还有一个链接,你一点可能就让你去APP商店下载软件。这也是非常巧的一种方式,因为你的名片上肯定有你的手机号。

整体而言,社交类产品做病毒式推广是比较容易的,但工具性产品做病毒式推广相对比较麻烦。举个例子—微信支付。支付其实是一个明显的工具性产品,工具性产品指的是必须有明确的场景驱动。腾讯本质上并不是一个非常善于做工具的公司,是一个社交公司,但是微信支付为什么会火起来呢?微信用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微信红包,把工具跟社交整合在一起。微信红包不仅让你绑了银行卡,还发明了一个零钱的概念,使得微信变成一个高频应用,使用频率上还超过了支付宝了。微信靠微信红包打了一个翻身仗。

在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参数叫病毒指数,就是平均每一位用户会带来多少位用户,如果病毒指数数大于1,就会实现快速增长。

总结回顾,精益创业有三大步骤:

06 精益创业的误区与局限性

精益创业其实有很多误区和局限性

首先,精益是术,大势为道。道对了,你才轮得到谈术;道错了,轮不到谈术。创业必须要建立在一波红利之上。

(关于创业)

BAT蹭到的红利是中国互联网人口的大爆发。中国互联网人口从零到现在八亿,这是BAT踩到的大势;迅雷踩准了两个红利:一个就是互联网人口的高速增长;第二个是宽带互联网的迅速普及;TMD(头条、美团、滴滴打车)踩到的红利是移动流量爆发和移动支付成熟的红利。BAT也好,TMD也好,他们成立的时间都是很接近的,BAT基本上是1998到2000年之间成立的,TMD基本上是2010年到2012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家都蹭到了同一波红利。这就是常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关于投资)

投资必须要投大势,投资机构最核心的投资策略是你要投什么领域。2010年之前要投就应该投互联网,那是大势,2010年之后就应该投APP。

(关于人生)

人生的机遇也特别依赖大势。我在上学的时候,我们班那些最优秀的人都出国了,而且基本上在美国一待就是20年;我们班那些学习不是那么好的,全留在国内了,有做基金的,有做互联网的,也有做房地产的。但是20年一过,发现情况大反转:国外的同学基本都是中产阶级,生活还可以,但与国内发展的同学比,生活就没有那么潇洒了,比如回国会考虑机票的价格,还要请假等。

这里的核心原因就是大势没赶上,在国外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同学错过了一波大势,这波大势就是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发展。

其次,不可能每一个要验证的事情都做MVP。MVP即使再轻巧,也有成本,往往10个需求里只有1个认为最有风险,需要做MVP,其它的就用常识去判断。但常识也有可能是错的,换句话说,今天的常识在明天可能就是错的。比如移动充电宝今天是必需品,但明天如果发明了一个能待机7天的电池,那它就不是了。首先你得非常依赖于常识,因为不可能都做MVP,但是你的常识有可能今天是对的,明天是错的。

第三,激烈竞争的时候,做MVP有可能会丧失一些机会。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你要做验证,就有成本。特别对于那类时间窗口特别短的创业,如果你做精益创业,验证先花一个月,结果发现竞争对手比你跑得快,产品比你出得早,融资也比你快。在竞争非常激烈,窗口期非常短的业务里,有时候精益创业反而是低效的。

第四,实体性越强,开发中的精益性越小。互联网产品因为实体性相对比较弱,所以精益的空间就很大,有很多手段能够快速验证。但是,对于很多别的品类,比如奢侈品,精益的价值就很小。做一个高档的皮包,如果给消费者一堆设计图纸,一个中间状态,对消费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得把成品做出来,让用户看见,让用户摸摸体验产品的质感,用户才能决定到底买不买。

第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向用户寻求建议的价值很小,特别是对颠覆性的,划时代的产品。举个例子,问用户要不要一辆汽车,用户的回答一定是给我来一辆跑得快的马车,因为他不知道汽车是什么;问用户要不要一个iPad,用户会说,你能够给我一个可触摸的笔记本就行了。这种划时代的产品,其实用户心里是没有概念的。

还有一些需求过于明确,其实不需要从需求方面去验证,更多的是从技术方面验证。举个例子,要不要一个能待机一周的或者一个月的手机,这不需要验证,这是常识,你有我肯定要,问题是能不能做出来。

第六,精益创业还给大家带来一个误区,让大家只专注产品,而忽视了市场和营销。精益创业会给我们一个错觉:只要产品做得好,其它都是随之而来的。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因为现在在中国任何一个领域的创业竞争都非常激烈,只做产品,不做营销绝对不行,早就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第七,精益创意很容易让创业者做出放弃的决定。中国有句名言叫: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家会认为想成功必须经过很多的失败,所以会觉得失败很正常,转型很正常。其实很多情况下,也许有时候你坚持两下这事就成了,而你很急促的去转型,也许这事越转越不行。因为有时候放弃跟坚持没有非常明确的边界,所以精益创业好像让大家习惯了,数据稍微不好看我就得转型,这是不对的。

07 企业如何管理内部创新

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大公司的内部创新,一般来讲,大公司的内容创新是很困难的。内部创新如果不精益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如何管理企业内部创新?

第一,团队组成。首先要组成“敢死队”,“敢死队”有几个特点:

三、五个人做不好的项目,三、五十人同样做不好。如果这件事本身就是错的,跟放多少人就没有关系。但是后果区别是很大的,三、五个人没成功,影响就是三、五个人,如果三、五十人没有成功,那影响的就是三、五十人,这对公司的影响就太大了。

第二,独立运作。内部创业最烦的就是老板天天问寒问暖,动不动就问产品怎么样了,有多少数据了。其实老板问什么对你来讲都有特别大的压力,所以高层少骚扰。甚至还要远离总部,确保独立性。独立运作,对产品的转型不要做任何约束,因为本身产品就不定型,内部创业,不确定的事情才需要内部创业

第三,内部管理。

内部市场化,大家通常还会在内部发行一种虚拟货币。发虚拟币有一个好处,虚拟币虽然不是人民币,但是其实代表着资源,意味着你花这10万个虚拟币的时候,你也会非常谨慎,至少不会在产品很糟糕的情况下,就去在内部做推广。

内部市场化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弊端。在打大仗的时候,这些部门容易各自为战。你要打仗,我不会拦着你打仗,但是我也不会支持你打仗。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利益,你打你的跟我没关系。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必须要求CEO在打大仗的时候,能够拿出他的领导力、魄力,把所有的BG(事业部)或者所有的部门的思想全部统一,要求大家,各个部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资源出资源,这才是正确的姿势。

第四,团队激励。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激励。百度有一个内部创新奖,100万美金,奖励的都是小团队,通常五六个人。你如果得到内部创新奖了,就是李彦宏亲自给你发,不管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感觉都非常的荣耀;同时,提倡重奖不罚或者重奖轻罚。创新业务本身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因为创新不成功就受到惩罚,那谁还去做创新业务。

第五,容忍失败,甚至尊重失败。西方社会这点做的比较好,美国南北战争,南军的总司令叫罗伯特.李将军,最后南北战争南方实际上失败了,但今天的美国人对罗伯特.李将军还是评价非常高的。很多人看过越战的电影,美国人把那些被越南俘虏的战俘,从越南救出来运回美国,这些人一下飞机,所有的美国人都认为这些人是英雄。虽然被俘虏了,但是为国效力,你就是英雄。

但在东方文明里,我们太以成败论英雄了。这种文明或者这种导向特别不利于创业创新。简单讲,我们要承认创新的失败,不管是创业还是在内部创新,失败是常态,企业必须对这件事有耐心。

第六,创新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体内就是以事业部的形式去管理,体外就是一个独立的公司,这其实是一个蛮复杂的话题,跟创新业务的本质有关系,我把创新业务分为几类:

拿百度举例子,大家都相对比较熟悉,百度有一些创新性的产品:

第一类一定是采用事业部管理的方式,因为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赛道。毫无关联型,我觉得不用考虑了,因为太个案了,基本上跟老板的性格有关系。今天主要谈谈资源输出型产品。

资源输出型的产品,为什么一定要独立做?

这就是为什么BAT可能是会投资一些O2O的公司,但是不会自己去做O2O,因为这种管理不是他所擅长的管理方式。两个公司的基因完全不一样,组织、文化形式也完全不一样。

通常把一块业务独立出来的时候,会伴随着MBO(管理层回购),这个公司独立出来10个人,这10个人都要花一些钱,买一些股份,未来你们就是这家独立公司的股东。出去的这10个人,在以前老公司的股票,全部就没有了,就转换成新公司的股票了。你是新公司的主人,心态是完成不一样的。

体外创业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腾讯把他的搜索业务和电商业务全部独立出去了;百度把所有的非核心业务,或者叫资源输出型业务全部独立出去了,包括百度外卖、百度糯米、百度音乐、百度海外业务等。独立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聚焦。这些都是过去一两年发生的一些非常实实在在的案例,说明做管理层激励现在慢慢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特别是对于资源输出型的项目。这种独立不仅对子公司有帮助,对母公司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最核心的帮助是帮助母公司保持业务聚焦,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同时降低管理带宽。作为一个CEO必须得明白,有些东西你要放弃。举个简单的例子,CEO两只手分别都占着一个苹果,天上掉下来一个西瓜,你也接不住。

总结一下,一个大公司或者一个成熟公司,怎么能够始终保持创新精神,我觉得把企业做小是保持企业创新精神的核心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Q&A

问题:老师好,在互联网流量红利已经没有了的今天,您觉得未来创业的机会在哪里,或者下一波大势在哪里?

程浩:现在流量红利基本上没有了,今天在做APP的创业,投资人问你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获客?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我觉得未来有两条赛道比较重要:

1、人工智能。互联网解决的是连接的问题,为什么互联网一来,电商第一个发展起来,因为电商的痛点就是连接问题。淘宝把这么多买家跟卖家连接在一起,同时淘宝还解决了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两个人都卖同样的东西,你是皇冠,他是钻石,那大家肯定都买皇冠的。

但对于很多实体行业,其实信息不对称和连接不是主要问题。像医疗领域,把全中国的老百姓和三甲医院的大夫都连接在一起,你觉得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因为在医疗这个领域,核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的问题。大夫再厉害,连接的再好,一天只能看这么多病人,大夫手术做的再好,一天只能做两台手术。医疗领域的核心问题需要人工智能来解决。所以我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在下一波的发展。

2,企业服务也是未来的一大机会。美国的企业服务领先中国10年都不夸张,美国的企业服务领域有很多的巨无霸,几百亿美金,甚至上千亿美金的公司都有。但是中国的企业服务领域还很少有做这么大的。其中一个核心原因是中国在过去2C端的红利太大了,使得大家野蛮狂奔就行了,不太需要花时间做内功。

但是今天红利一下子没了,企业发展也慢了,内部管理的问题也出来了,大家需要做内功了。比拼效率的时候,就是企业服务能够提供的价值的时候。所以我觉得企业服务业是未来一个很有价值的领域。

参考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 Ding Bao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