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chives > 我来讲讲“华为手机是日本人研发的”这事儿

我来讲讲“华为手机是日本人研发的”这事儿

Publish:

前两天见网上有篇文章讲“华为手机是日本研发的”,某人谄媚嘴脸实在不像话,发了个言,有人建议仔细讲一讲日本手机研发外包的事情,但毕竟时过境迁,资料也未保存,且一些事也不足与人道。但随便侃侃早期手机研发倒也无妨。笔者主持或参与过百来款手机研发,算是有一点发言权。

手机研发,日本人2000初年就干不过中国人了,过了快20年还帮着吹牛X,这是什么精神?其实,这是国内较早形成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如德信03年开始承接了诸多海外品牌的研发,甚至成为主要业务,如NEC、三菱、东芝、Philips等,或者通过品牌公司(如华为等)为海外运营商定制;此外还有赛龙、希姆通等。例如笔者手里还留着的一款保时捷奢侈品手机P9521(11年还能卖到5、6万)就出自萨基姆(ID是欧洲的)、现在用的三防手机Sonim XP7s就是前几年希姆通研发(Sonim是三防机的鼻祖,据说是华尔街几个搞金融的货玩儿票玩儿出来的,品牌相当于三防界的Apple)。

1/ IDH (Independent Design House,独立研发公司)

手机产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产业链,迄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单肩独挑,所以就有ODM、EMS、OEM等的分工(简单化理解,ODM就是代设计开发、EMS就是代工、OEM就是代工代料甚至代研发),ODM的主角就是IDH,专门为客户提供设计开发服务;实际上很多Design House还提供代料、PCBA(完整功能主板)甚至整机。

国内最早的IDH,始于99年12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和赛龙国际公司合资的中电赛龙;一年后是嘉盛联桥和中天华通;02年经纬科技、国电未来(德信前身)、希姆通、龙旗先后成立;再后,尤其是随着05年MTK(MediaTek.Inc,台湾联发科公司)及再后的展讯方案出世,IDH春笋遇大雨,迅速扩张到08年的千家,包括后来颇有影响力的华勤、优思、鼎为、展英通、闻泰等等。

就像Intel、AMD、CY之于PC,手机设计开发也要基于一个核心软硬件的“平台”,如TI、ADI、Skyworks、Philips、Infineon、agree、Broadcom等;各平台按技术架构、性能、迭代成系列,一般就叫某某方案;MTK之前,平台或方案商,给你的只是基本架构和部分参考设计,实用的产品开发完全需要IDH自己去啃。其中最成熟最大佬的当属TI,但TI 80%以上的精力都在支持其主要客户Nokia,自己又是大牌,基本不理其他IDH(所以国内采用TI方案的公司或产品大多胎死或难产);Philips的远见在于低耗电和对国内IDH的大力支持,所以赛龙和德信都曾经阔过(先后占领国内绝大部分一线品牌,后者还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Infineon偏低端但成熟可靠,经纬等也过了一段好日子,但终究被平台演化缓慢和欧洲人的低效率拖累。

05年MTK(及后来的展讯)则开创了turnkey新模式:提供成熟、完整的参考设计,甚至几个人一间办公室就可直接用参考设计出手机主板!前者只给你菜谱,买菜、洗菜、切菜、火候、佐料……靠自己去摸索积累调整;后者像超市的“一烹得”:锅加热、放油、翻炒、出锅、装盘!山寨手机就此兴起,画风大变,当然这是后话。

2/ 品牌商为什么要把研发外包给IDH?

手机研发是个技术活儿,但远不止技术活儿。仅开发设计就包括ID(工业设计即外观设计)、UI(界面设计,有的公司并入ID)、MD(结构设计)、Tooling(开模)、HW(硬件设计)、SW(软件设计)、TEST(测试)、TOP(生产技术支持)、QA(品质保证)……一招不慎就可能全盘皆输。

还记得04年深圳街头、媒体铺天盖地广告的“雪山飞狐”不?这款赛龙研发的翻盖手机,因转轴内FPC易折断导致失败,差点把康佳移动推上绝路,好在德信A66拍马赶到救得一命;更早的摩托P7689(最早采用蓝色背光,但没像Nokia吹成“蓝色魅影”)、L2000,LCD导电橡胶缺陷,导致仅成品手机粉碎销毁就200K!

当时做机,物料采购动辄就是数百K下单,一旦大批物料呆滞,普通品牌公司就可能陷入资金链断裂而无以为继,如南高、科健等(后者的倒掉,直接导火索就是差4000万被告上法院)。

时间或交期。2000前后,品牌商自主研发一款手机从立项到量产,可能花2年甚至更长时间,到03年,IDH已压缩到1年左右甚至6个月,最变态的当属海尔V200,故意刁难要求3个月交付(内中故事就不讲了,好在在咬牙切齿下基本满足了);甚至,笔者曾在07年初的一款手机30天上市,后发先至——当时一款普通手机上市后平均每天掉价5~10元左右,若是晚一两个星期,就可能提前领盒饭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死啊!产品或企业五要素顺序QCDST(质量、成本、交期、服务、技术), 当时现实则是DCQST!

研发成本。研发的主要成本就是人力,项目周期缩短一半,就大致减少一半;人员效率高,大致再减半;试产样机,按需控制….

研发风险。自家炒菜,食材有问题或炒糊了就得挨饿;饭馆点餐,不爽就换一个还可索赔。手机研发本身甚至平台、技术方案发生大问题,轻则产品上市青黄不接,重则game over,尤其对普通品牌而言。

2003年Philips的RF芯片缺陷,德信可以集中力量短时间全线突击更换RFMD;美国芯片工厂一场大火,Nokia连夜抢库存赢得缓冲,但曾经前三的爱立信反应迟钝,研发部门又束手无策,就此没落;前面提到的雪山飞狐折戟沉沙,好在就有A66救命……

项目管理。手机研发,核心就在项目管理。牛的PM(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有时也指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可把死马医成活马,low的PM也能宝马医成木马。PM不合适,IDH可以换人可以重招,N730/738就换了三任PM,不但抢回了耽误的几个月还如期交付;自主研发涉及内部方方面面的背景或原因,就不易咯。

项目管理包括时间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其核心的核心就是时间管理:质量再好、成本再低,若不能及时交付,有啥用?

西门子手机曾有大批铁粉,尤其外观设计当时堪称风光无二,X系列外观设计相当出彩,好评如潮,但带着伪彩上市的时候,真彩已经遍大街了,情怀终究敌不过胸怀,西门子就此出西门去。顺便乌鸦一嘴,罗锤子产品成为锤子,目测跟PM有大干系。

当时几乎所有一线品牌都有自己的手机研发团队,但少有成功产品,最后也几乎都没成气候。所以说,当时手机研发外包,既是必然也不丢人。

摩托2002年那款750,就是整机O进来的(O就是ODM、OEM外包的惯语,比如说O进来,就是产品或服务买进来(再以自己的名义卖出去);O出去,就是花钱把某项产品或服务外包出去。)。华为早期的手机、小灵通,尤其随网络设备捆绑提供给海外运营商的,也几乎都是O来的。

3/ 日系手机外包研发

国内IDH之前,国内品牌要买国外的手机设计方案,理不理你另说,卖你也是天价——据说当时韩国人卖个ID就敢开价几十万刀。国内品牌多是SKD(Semi Knocked Down,半散装件进口生产)、CKD(Completed Kits Delivery CKD 全散装件组装出货)、甚至直接买整机进来改头换面,牌照制度+天量市场,简直暴利(IDH销售带着几张ID图到深圳就可能签回几千万的研发订单;传言深圳某品牌老总,当时就积累了20亿)!

然而、但是、不过,一旦中国人走自己的路,别人或就无路可走了。

日系手机研发外包中国公司,至少可以早至02、03年NEC之于德信的N940(花名Autman;手机研发阶段都有个项目花名,如康佳A66叫Mummy、南高V36叫Pianno、科健K268叫Ogre、摩托V998叫Kramer…);再后是N730(Lily)、N738(Lily+)等机型,此后三菱等跟进;至04年,NEC又启动了N100/108/109、N620、N620TV、N630、N920、N930、N940+等三个平台的十几款。

外包研发的产品如此之多,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诸如成本、交期等,还有平台、看好庞大的中国市场,以及国内对日本产品的良好口碑等。

研发成本方面,N940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款上市的带TV的PDA手机(就是说有技术含量的),NRE(外包研发费;不包括每台$20~5的Royalty即提成费)约$250万,日本人还觉着捡了老大便宜,而同期给国内一线品牌一款直板机的研发费大约在¥800万左右甚至买一赠一;在NEC指定的苏州Arima生产,加工费约$15/台而同期国内一般手机是$2左右;03年一台ID mockup(外观模型)在日本大约是$10000而深圳大约是¥10000…..

日本人有喜欢吃独食的恶习,例如当年要独占东北、彩电生产线卖给中国的要比本土落后几年等等。当时日本品牌多用自己平台,封闭、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功能、性能迭代缓慢,跟不上潮流;或用TI等找死的平台,人家管杀不管埋;整机研发又相对效率低下,结果嘛,自然考试成绩急剧下滑……最后不得不走上研发外包的道路。

日本人有优点值得学习借鉴不假,但以此自轻自贱就严重不对了。例如当时一份研发外包合同,事无巨细,中英文合起来厚得像一本书,这种严谨还是值得借鉴;日本人比较讲理(日方列出长长的质询清单一一化解后,也口服心服照单接受),也值得学习。

但其强压、死心眼啥的,还真不敢恭维。举个N730/738研发中的例子:时间过半,模具也开好了才发现耳机座与电池干涉,若电池开缺口会电芯外露不符合安全标准;换用小尺寸耳机座,管脚定义不能兼容N940耳机,日方从下到上坚决不让步,双方僵持不下,项目延宕数月之久,中方为此换掉两任PM;笔者接手后用小尺寸耳机座+软件重定义,半天不到搞定包括验证。你说两款手机耳机不兼容多大点事儿、比之价值数千万的项目死翘翘孰轻孰重?

当年手机研发和手机行业,可谓风云际会,酸甜苦辣,不一而足。讲几个小故事。

打赌。当时N730/738接手时,项目和人员都不太熟(IDH一般是纵向部门经理,横向项目经理的矩阵式管理);除了前面提到的耳机座等问题,原项目组已是人心惶惶。愁绪中,跟结构设计工程师(离职申请已获批)抽烟,不知怎就扯到彼此年龄,这兄弟非赌比我大;约定:我输就请他吃饭北京城随他,他输就待730/738结构没事再走。双方欻地拍出身份证,我赢(资深老帅哥嘛,必须的)!这哥们儿也耿直,果然践约,不然中途换将后果难料。

死人。日本某著名品牌(就叫S吧,姑隐其名)外包手机开发给北京一家IDH,一款机开始量产时才发现一个严重的研发缺陷而停线,而S公司亟待该款机供货上市,逼得IDH的CEO带队赶到苏州工厂连轴解决问题,十来天后问题解决了,日方一个陪同(监督?)工程师回到酒店后也永远地睡过去了……

绑架。北京某小IDH,项目Delay,客户赔了,要求退研发费,自然不得;CEO被约去商谈,结果过多久,来了几个大汉把门,CEO被一群缺胳膊就拐的残疾人圈住,好吃好喝供着,就两字:退钱!里层不敢动、外层动不了;吃不下,睡不了,走不脱。最后实在扛不住,给媳妇儿打电话:卖车!

600万求生。C公司当时是无可争议的行业第一,几乎包揽了国内所有一线品牌客户;同为IDH的T公司为后期之秀,部分核心人员来自C;03年10月某天,T公司突然被几十号警察包围,人员清场、电脑逐一被查取证,原因是C报案投T的前离职员工二十余人携走了公司机密;后来嘛,台上台下几经交锋各路斡旋,以T赔偿600万了事,但结果却影响深远:T迅速壮大,抢走C几乎所有国内重要客户,并美国上市;而C就走上下坡路一路下滑……

当年手机行业可谓神奇,短短数年,中国一跃而入无线时代,虽然那时手机没有华为没有小米,但他们要感谢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激情燃烧,耗去青春无数,也铺就后来者的星光大道。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 Ding Bao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