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chives > 美学思维

美学思维

Publish:

20190503,我有幸参加《美学思维》。

《美学的魅力-理性之外,生活之中》

外感官、内感官、理性

感性包括外感官获得的感觉和内感官获得的直觉。美学研究的是感性,主要指内感官的直觉。

内感官(直觉、想象)处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哈奇森将内感官视为美感。

美学的三个研究对象:美、感性认识、艺术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毋宁说,就是没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有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卡力斯惕克’。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我们姑且用‘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我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我们的这门学科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1770-1831)《美学》“全书序论”

美学的不同导向

盖耶发现,在美学确立的18世纪,至少有三种导向的美学在相互竞争,即认知导向美学、游戏导向美学与激情导向美学,它们分别侧重审美经验的不同功能。

认知导向的美学侧重审美经验具有认识某些特殊存在的功能。不借助美,这些存在就无法被揭示出来。例如,在夏夫兹博里看来,美实际上是宇宙秩序的表现,甚至是创作宇宙秩序的神灵的表现,正是借助美,我们认识到宇宙秩序的存在,认识到神灵的存在。

游戏导向的美学侧重审美经验对想象力的激发功能,只有在审美经验中,想象力才可以进入自由游戏状态,并由此产生快乐。

例如, 在艾迪生看来,想象的目的就是快乐。在感官中寻找快乐通常会被批评为享乐主义,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则不会有道德压力,由此可见想象的快乐不同于感官的快乐。想象的快乐也不同于知性的快乐,想象的快乐要更加轻松,知性的快乐则需要苦思冥想、伤神费脑才能获得。

激情导向的美学侧重审美经验对激情的唤起功能,审美激情有助于我们从沉闷的日常经验中释放出来。例如,杜博斯就强调艺术具有唤起激情的功能。没有激情,生命就暗淡无光。不过,审美的激情不同于实际的激情。诸如赌徒或嗑药等唤起的实际的激情往往会伴有痛苦的后果,不值得为了短暂的快乐而承受长期的痛苦。于是,我们需要艺术。因为艺术唤起的激情只是虚设的激情,它既能让生命换发光彩,又不会引发痛苦的后果。

美从美学研究之中淡出

到了20世纪,美逐渐从美学研究中淡出。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因为艺术不再以美为目标,

另一方面因为分析将美的问题消解了。

现代艺术的美学麻木化倾向

我有一种狂热的念头要杀死美。 ——特里斯坦.查拉

现代艺术的冲动,就是摧毁美。 ——纽曼

现代艺术对美和审美经验的敌视,被美学家舒斯特曼称之为美学麻木化。

现代艺术敌视美的社会背景

舒斯特曼:在经历了两次可怕的世界大战之后,艺术家开始对美和审美经验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因为能够给人提供美和令人愉快的审美经验的艺术,对于终止战争的丑恶毫无作为。最有文化的和在审美上最发达的欧洲国家,在战争中也是最邪恶的和最具破坏性的。那些在战争中毫无怜悯和同情心的人,正是在审美经验中被感动得潸然泪下的人。美和审美经验与文明社会的恐怖之间的合谋,使得艺术家们开始拒斥审美经验中的愉快情感。

Barnett Newman, Who’s Afraid of Red, Yellow and Blue, 1967-68

丹托:美的滥用

不会因为丑的艺术是好的,丑就变成了美。

将审美之美与更宽泛意义上的艺术卓越性区别开来,这是极其重要的。审美之美与艺术卓越性可以毫不相关。

如果一副绘画的目的是激发你的欲望,那么它是美的就是合适的。

如果它的目标是要激发憎恶,它是恶心的或许更加合适。

好的艺术可以是丑的。

Damien Hirst: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Sam Taylor Wood: 小小的死亡

以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一定会落空

维特根斯坦对于美与红的区别:

花是红的。

花是美的。

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很锐利,但也过于严苛。美有不同的用法。

美的概念分析

彭锋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关键词:美; 评价; 认识; 本体

摘要:在美学的话语中,我们至少可以区分三种美的概念:作为评价概念的美,作为认识概念的美和作为本体概念的美,美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源于对这三种概念的混淆,本文力图澄清这三种概念的含义,分析它们在美学理论中的表现以及造成混淆的某些可能,目的是避免因为概念错位而导致的毫无意义的争论。

中图分类号:B83 - 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7511 (2013) 02 - 0100 - 06

美的用法还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Six Names of Beauty —— CRISPIN SARTWELL

卡西尔: 美是清楚明白的现象

美看来应当是最明明白白的人类现象之一。它没有沾染任何秘密和神秘的气息,它的品格和本性根本不需要任何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形而上学理论来解释。美就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它是明显可知而不会弄错的。然而,在哲学思想的历史上,美的现象却一直被弄成最莫名其妙的事。

影响审美的判断的生物法则

人民的选择

影响审美判断的文化习惯

中国:表现生动气韵

《击鼓说唱俑》(东汉)

西方:用身体来表现

安格尔:《瓦平松的浴女》

马奈:奥利匹亚

弗洛伊德: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

中国:用衣冠来表现

《竹林七贤》,南京西善桥出土

曾鲸:《王时敏像》

中国:用衣冠来表现

西方:用数理做依据

Leonardo da Vinci, Vitruvian Man,1485

中国:用气象做依据

梁楷:《李白行吟图》

西方:最求静态平衡

中国:追求动态平衡

Path to the ??

西方:追求恢弘

Turner: Steamer in a Snowstorm, 1842

中国:追求平淡

弘仁:《雨余柳色图》

西方:走向极致

中国:维持中庸

管道昇,Guan Gaosheng,1262-1319,竹石图,Bamboo and Rocks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纸本墨笔 86.6x28.5

文征明:墨竹图Ink Bamboo

藏吉林省博物馆

纸本墨笔 60x30

中国:重气势、神韵

西方:重结构、象征

西方的东方

东方的西方

影响审美判断的个人策略

利奥塔的后现代观念

什么是后现代?……它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所有接受到的东西都必须被怀疑,即便它只有一天的历史……塞尚挑战的是什么样的空间?印象主义者的空间。毕加索和布拉克挑战的是什么样的物体?塞尚的物体。杜尚在1912年与何种预先假定决裂?与人们必须制作一幅画——即便是立体主义的画——的想法。而布伦又检验了他认为在杜尚的作品中安然无损的另一预先假定:作品的展示地点。“一代一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闪过。一部作品只有首先是后现代的才能是现代的。这样理解之后,后现代主义就不是穷途末路的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而这一状态是一再出现的。

Pissarro: Montmartre sunny afternoon

Paul Cezanne, Mont Sainte-Victoire, 1885-1895

毕加索:提琴与葡萄

布拉克:小提琴和竖琴

杜尚:自行车车轮

布伦:布伦的圆柱

布伦:《从天空到天坛》(2004,北京)

美的定义

对美在比例的批判

博克明确反对美在比例:

将我们的目光转向植物,我们会在那里发现没有比花更美的东西;但是花差不多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具有各种各样的配置。……那里的许多鸟儿都极大地不同于这些[比例]标准的任何一种,不同于任何其他的你可以用另外的比例确定的东西,它们还常常刚好相互对立!但许多这种鸟儿都非常美丽。

美在和谐

对美是和谐或多样统一的批判

克姆斯明确反对美在和谐或多样统一:

“虽然[这个]定义可能适用于这样或那样的类型,但远非就是有关一般意义上的美:多样性与道德行为的完美完全无关,与数学定理也完全无关……丑的对象中的多样统一,也不提供任何愉快。……将美定义为源自以一种多样统一的适当比例混合起来的美的对象,是完全错误的以至于不能流行于世。”

美在效用

粪筐是美的,金盾却是丑的,如果粪筐适用而金盾不适用。 ——苏格拉底

对美在效用的批判

唐纳德森明确反对美在效用或适当:

“一只癞蛤蟆就像一只雉鸠一样符合其本性的目的;我们可以评论人工装饰物,它们通常很少或没有效用。”

一般意义上的美与美学意义上的美

一般意义上的美就是优美。

美学意义上的美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审美对象。

明确可感而茫然无知的美

不提问时,人们还清楚地知道时间是什么,一旦有人问起来,人们就茫然无知了。——奥古斯丁

李渔《闲情偶记.态度》

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维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如云美色即是尤物,即可移人,则今时绢做之美女,画上之娇娥,其颜色较之生人,岂止十倍,何以不见移人,而使之害相思成郁病耶?是知“媚态”二字,必不可少。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思而不能自己,遂至舍命以图,与生为难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说之事也。

人问:圣贤神化之事,皆可造诣而成,岂妇人媚态独不可学而至乎?予曰:学则可学,教则不能。人又问:既不能教,胡云可学?予曰:使无态之人与有态者同剧,朝夕薰陶,或能为其所化;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鹰变成鸠,形为气感,是则可矣。若欲耳提而面命之,则一部《廿一史》,当从何处说起?还怕愈说愈增其木强,奈何!

美在“之间”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

本雅明对于“写(图像)意(文学)”的说明

中国书法和它的“墨戏”因此将自身呈现为一种高度活动之物。尽管具有[笔画]连接和形式的[文字]符号被固定在纸上,但是它们包含的众多的“相似”,给它们提供了动态。这些虚拟的相似,它们通过一笔一画表现出来,形成了一面镜子,思想在一种相似或者共振的气氛中被映照出来。事实上,这些相似并非相互排斥的。他们相互缠绕,构成一个整体,确保思想[发生],就像微风确保薄纱[拂动]一样。中国人用来指称这种书写的“写意”一词,也就是将观念描绘出来,就这个方面来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

汉语最适合表现“之间”的美

学习美学的方法

  1. 体验研究

美学的教学和研究最好在博物馆中进行。 ——Max Dessoir(1867-1947)

Arthur Danto 出席展览开幕式最多的美学家

1945年后英语圈排名第一的艺术哲学家

我认为生活在20世纪中后期的纽约就是生活在哲学家的乐园,因为当时的艺术界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最令人惊讶的概念类型的范例。如果某人这些年在哲学上对艺术有兴趣,却生活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对他来说就太不幸了。我对自己那个时候生活在纽约总是心存感激。我觉得只有在那个时期的纽约才有可能做艺术哲学,这种可能性在历史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 —— The Philosophy of Arthur C.Danto(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

  1. 研究研究

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1. 主要数目

国内

国外

日常生活审美化

由审美走向美好生活

艺术体制将审美与生活隔离开来

但是,艺术一直在努力冲破第四堵墙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 Ding Bao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