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chives > 【领导力模块】 第3节 如何打造最优领导关系

【领导力模块】 第3节 如何打造最优领导关系

Publish:

引言

上一讲中,本-沙哈尔博士讲述了正向领导力Sharp模型之如何应对压力、保持专注。我们可以通过简化生活、适当休息、变压力为动力来应对压力,使精力充沛、激发创造力;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冥想提高工作专注度、工作效率。

本节课是正向领导力课程完结篇,将讲述Sharp模型最后两个要素——关系、目的、意义,沙哈尔博士将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打造最优领导关系?

你是否常常被组织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搞得痛苦不堪、身心俱疲?

你是否常常因为应接不暇地工作,从而导致情绪失控、迁怒他人?

第二,如何找到工作的意义?

你是否常常感到自己是在被动、机械地工作,而不知道工作的意义在哪?

本讲内容结构如下:

一、如何打造最优领导关系

  1. 关系对组织的重要性

  2. 构建团队心理安全关系

  3. 平衡自身情绪

二、如何挖掘工作的意义

  1. 工作意义的不同认知

  2. 寻找工作意义的方法

一、如何打造最优领导关系

  1. 关系对现代组织的重要性

关系对于领导者、对于普通员工,对于我们工作、生活日益重要。 忆往昔,在过去五十至一百年间,组织层级为金字塔式结构,层级间联系不紧密,意味着CEO只需要告诉高管任务是什么,然后由高管传达给员工。

看今朝,随着科技高度发展,我们每天充斥着海量的信息、面对着众多的技术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以适应时代发展。

在组织上,已经形成扁平化层级结构,意味着组织已经不是只有一个领导者,员工唯老板马首是瞻;而是在每个层级都有领导者,各个层级领导者需要通力合作,这样才能推动组织成功。

在组织的任何层面,员工都需要全情投入、需要有创造力、需要与团队合作,从而激发团队成员斗志、提高组织凝聚力,最终构建高效的组织环境。 由此可见,关系——这种团队合作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1. 构建团队心理安全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出这种健康的关系呢?答案就是建立团队心理安全关系。

2.1 团队心理安全重要性

我的导师理查德•哈克曼认为最成功的团队有以下特征:

1.拥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愿景。

2.拥有完成任务所需资源。

3.团队成员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团队成员有足够的自由去表达及实施自己的想法。

5.团队成员多元化构成,这样就可以集思广益,帮助团队达成目标。

6.团队成员间万众一心、精诚合作。

艾米•埃德蒙森根据此研究作了一个假设:符合理查德·哈克曼高效团队特征的医疗团队,在工作当中会发生更少的医疗事故吗?艾米通过大量调研美国医院的组织结构发现,那些符合哈克曼高效团队标准的团队反而会发生更多的医疗事故。

这个结果让艾米很诧异,于是她通过重新调研发现,其实并不是高效团队标准的团队医疗事故概率高,而是他们没有隐瞒地报告了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说,报告犯错比率和实际犯错比率是一样的。相反,那些不符合高效标准的团队隐瞒了自己的错误而没去报告,所以实际医疗事故比率比上报医疗事故比率更高。

所以,艾米提出了一个“团队心理安全”的概念:指一个人在团队里报告自己错误的时候,在心理上是否感到安全。 心理安全感高的团队比心理安全感低的团队更愿意坦诚失败、复盘错误、承担风险。

2.2 团队心理安全评判标准

艾米通过七个问题来判断员工的心理安全指数,员工通过非常同意或反对表态。

问题1:如果你在这个团队中犯了一个错误,你会不会因为感到不安全而去隐瞒错误?如果你勇于承认错误,说明你的团队给予你改正错误的机会,有助于提振自信。

问题2:你所在团队的成员是否能够提出棘手的难题?如果你能同意这一点,说明你的团队开卷有益、混沌初开,以后会羽翼渐丰、功成名就。

问题3:你所在的团队会不会因为成员有不同意见而遭到排挤?如果团队允许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那么团队就会持续创新、更上一层楼。

问题4:你所在的团队是否允许冒险?只有冒险才能够去学习,有时候我们需要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也许你会一败涂地、铩羽而归,但是你也会吸取经验、引以为戒。

问题5:你向所在团队成员寻求帮助是否非常困难?如果你感到团队成员间乐于助人、同心协力,那么团队就会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问题6:你所在的团队是否有人会破坏、剽窃你的工作成果?心理安全度高的团队会尊重成员各自工作成果、不会有人为了升职而不择手段。

问题7:你所在的团队是否可以使你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如果你的工作技能、才华在工作中得以最大化利用和发挥,那么就说明你在与团队是相互成长、共同提升。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以下测试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心理安全程度。

如果你同意三项以上,那么恭喜你,你在团队拥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这有助于你个人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

2.3 提升心理安全度的原因

2.3.1 什么时候失败可以作为一个选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托马斯·约翰·沃森是IBM公司一个传奇式的CEO,深受员工敬重与爱戴。

托马斯曾说:“如果你想要提高成功的几率,首先要将失败的几率翻倍。 ”曾经有位经理犯了一个错误,致使IBM损失了100万美元。当这位经理诚惶诚恐地去递交辞职信时,托马斯却原谅了他的错误,并且告诉他从这次失败中学习很重要,如果下次再犯,就自刎乌江。这个故事至今仍被IBM内部传颂,告诉员工——从失败中学习对于提升自己很重要,你应该去冒险,应该去不断尝试、不断实验。

当然,领导者和管理者也需要了解什么时候失败可以成为一个选项,而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容忍失败。 你需要确保员工不会重复地犯一个错误,你必须要告诉员工,失败没有关系、犯错没有关系,希望你们能够从中学习。

2.3.2 以色列借鉴案例

以色列是世界上公认的创业国度,创业家的数量相对于总人口的比例为全世界最高,遥遥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原因在于——以色列的心理安全感非常高,他们承认失败、从失败中学习。

我的很多以色列朋友都有过创业经历,有些人创业成功了、企业上市了。而有些人则一再创业失败,但是他们依然憧憬着下一次创业。所以,你要承认失败并分析失败原因,不然你会永远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米开朗琪罗,著名雕塑家、画家,代表作有惟妙惟肖的《大卫》、气势恢宏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等。此前,米开朗琪罗在绘制《大卫》的素描稿时,曾经画疵了大卫的手臂数次,经过不断修改、重画,才有了最终的成品。

所以,组织要允许员工失败,因为只有失败才能进步、才能提高员工创造力,才能提高组织整体的创新程度,继而塑造学习型组织、增加整体竞争力。

2.4 提高心理安全度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增加心理安全感呢?

承认错误,汲取经验

作为一个管理者、领导者,应该非常坦诚地跟他人复盘自己失败的案例、举出具体例子,说出是自己哪些失误导致了失败、应该怎样做才能成功。这样,你才能汲取经验,同时体会到别人失败时的感受。

几年前,我开设了一个学位课程,有一位三四十岁的女士问我:“Tal,我从事了几年心理治疗师,已经算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有时候,我在和跟病人、客户打交道的时,依然觉得自己没有说实话。同时,我感到性格中还是会有一些阴暗面,这使我唉声叹气、黯然神伤。因为,如果我自己都是这种状态的话,我又如何能帮助到我的病人呢?”

我认为, 90%的人都会有跌倒、情绪沮丧的时候。所以,你要承认低落的情绪不足为奇、司空见惯。作为管理者,你应该和员工坦诚你们碰到的困难、犯下的错误。由此,你就可以让员工放心地去工作、去犯错、去冒险,这样就可以增加团队心理安全程度。

塑造好奇心,拓展认知

《论语》讲道:“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入太庙,每件关于礼仪的事情都问一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谁说鄹地的孔子懂得礼仪呢)?子闻之,曰:“是礼也。”(这样做,就是礼)。

圣人都知道不懂就问,都知道向任何人求教。为了塑造好奇心、拓展认知,我们更应该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复盘失败案例,增加工作积极性

鼓励其他的团队成员讨论并复盘失败案例,通过互相提问分析失败原因。如果组织中可以创造互相学习的氛围,鼓励大家坦诚相待、自由提问,就会提高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

关注、奖励学习过程

团队应该鼓励成员不要过分在意学习对自己职业晋升的影响,而是要学会享受持续学习、探索新知的过程。成功应该是持续学习产生的一种衍生品,而不是必需品。

  1. 平衡自身情绪

3.1 情绪传染的重要性

镜像神经元人脑中的一种神经元,可以让人在看到别人的动作或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时,自发进行模仿;它是人类理解、认知、模仿、学习的基础。

八十年代意大利做过神经元方面的研究。研究人员可以分离出一个猴子大脑当中的神经元,这个神经元是负责把手臂举起来的这部分动作,这个猴子每一次把手举到嘴巴边上,它大脑当中的神经元就会发挥作用,这个研究人员可以单独把这个神经元找出来,一旦这个猴子把手臂放下去,这个神经元就好像被关闭了,就像开关一样。

于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去那个实验室看这个研究,因为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研究,因为他能够分离出一个单一的神经元,并且表明这个神经元能够负责这个猴子的行为。

有一天,一些科学家一起吃完午饭回到实验室,都站在笼子的周围,猴子就躺在笼子里。突然有个科学家注意到,虽然这个猴子躺着手没有动,但相机屏幕上表明这个神经元还在不断地开、关。他们就说,也许跟猴子大脑连接的电子器件动了,因为神经元非常小,哪怕动了一点点,记录的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神经元的活动,或者是计算机出了问题。

这时候有一个科学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看到另外一个科学家拿着一杯咖啡站在笼子旁边,每一次这个科学家把咖啡杯举到嘴边的时候,猴子脑子里神经元就会发射信号;每一次这个科学家把他的咖啡杯往下放的时候,这个猴子的神经元就不发射了,就这样开关、开关,就好像这个猴子自己把手拿上来、拿下去,其实这个猴子的手根本没有动,但它的大脑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了那个科学家喝咖啡的行动。

这个实验证明人脑存在一个特殊的神经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观察对象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同时解释了其他人、周边环境对我们自身情感影响的形成原因。当你看到别人抑郁难过时,你也会闷闷不乐;当你看到别人开怀大笑时,你也会喜上眉梢。

甘地曾经说过:“你想要看到世界有什么样的变化,你就先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作为领导者你应该保持积极的情绪,这不仅可以使自己保持健康、激发创造力、提高产出,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团队成员,影响到合作伙伴。由此,提高组织成员工作动力、团队协作能力、工作留存率,最终构建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支持的组织氛围。

3.2 情绪平衡象限

团队成员会跟随那些他们信任的、真诚的、真实的领导者,所以,作为领导,你要告诉你的员工,你会犯错、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你需要找到一个真诚和积极的平衡点。

但是,有时候,你是否感到真实与积极是相互矛盾?当你直言不讳时,你就无法顾及到他人的情绪。我的同事研究出了情绪平衡象限或许可以为你答疑解惑。这里面有积极性、真实性两个变量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沙哈尔老师的习惯是横着写的文字代表横轴坐标名称,竖着写的文字代表纵坐标名称,所以图中横着写的积极性代表的就是横轴坐标,纵着写的真实性代表的就是纵轴坐标。

此图中,取悦者通常传播积极情绪,使团队更加高效、更具创造力;驱动者更加真实,更加被团队成员信任;行善者则兼具积极和真实情绪,达到了个人最佳领导状态——既真实又积极。

下面,请大家做一个测试来评估下自己目前处于哪个象限。

规则:选择你认同的表述,每认同一个记10分。仅X轴总分大于等于30分为取悦者;仅Y轴总分大于等于30分为驱动者;X、Y轴同时大于等于30分为行善者。

总之,情绪传染性对作为领导者至关重要。在事件发生前,你需要进行历史案例复盘,评估失败原因,选择适合的实时路径,同时你需要根据客观情况</span>(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对手概况、目标人群等)和主观思维(市场推广方式、营销方式等)进行结果评估,这个时候你的主观情绪可能会给你造成很大压力,但是你需要运用情绪平衡象限(积极性、真实性),激发正能量、创造力,最终达成任务目标。

二、如何挖掘工作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讲正向领导力Sharp模型第五要素,目的/意义。那么,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当你致力于消除贫困、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为企业出谋划策等这类不同寻常事情时,你才会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必须是很宏大的,在于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或许这个问题可以从宗教中找到答案,因为宗教可以给人们一种意义感、目的感,可以解释我们早上醒来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最优秀的领导者却认为,活在当下、享受工作就能够带来意义。

1.工作意义的不同认知

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艾米•蕾赛斯尼斯基和耶鲁大学简•达顿教授说:“即使在最有限、最常规的工作中,员工也能对他们的工作产生本质的影响。”两位教授通过调研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将员工分为三类。

第一类:把工作看成差事。 这些员工谨遵领导指示,即使觉得有些事情毫无意义,也听从指挥。

第二类,把工作看成事业。 这些员工想要获得自我提升、加薪、职业晋升,继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第三类,把工作看成使命。 这些员工做着擅长又有激情的工作,这项工作对他们很重要。他们每天早上期待上班、期待做更多工作、期待对工作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工作的意义不取决于外部条件的满足,而是取决于内心对这份事业的评判。 如果你仅仅把工作当成是一份差事的话,你就只是庸庸碌碌度日,就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

如果你把工作看作是事业的话,你就会获得很大激励,并通过提高自身技能实现升职、加薪;而如果你把工作看作是一项使命的话,你的灵魂就会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中,从而提高创造力、工作产出、工作参与度、工作积极性,走向人生巅峰、实现自我超越。

我的合作伙伴,安格斯•里奇韦的妹夫是一名心脏科医生,主要负责用脉搏器测量病人血氧、心率等,同时每隔几年更换脉搏起搏器电池。妹夫的朋友戏谑地认为他就是一个换电池的,但是这位心脏科医生却庄重地回答说自己的使命是通过检测分析病人的身体状况,并挽救病人的生命。

所以,不管你在公司处于什么级别,不管你是普通员工、还是领导者,你都应该把工作当成一种使命。大家可以做一个表格,来评估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从而增加工作使命感。

2、寻找工作意义的方法

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所做的工作更有意义呢?我们应该怎样将自己工作的意义与工作的目标建立联系呢?

我的学生,亚当•格兰特,现为沃顿商学院教授,做过一个研究,内容是让一个呼叫中心每天打电话给曾接受过资助的校友,让他们向母校捐款。大多数回应都是否定的、负面的。这个工作异常艰难,所以员工流失率非常高,工作满意度极低。

亚当•格兰特随机挑选了这个公司50%的员工,去和那些接受了学校的资金帮助的学生交流15分钟。受助学生表达了对筹款机构帮助他们完成4年大学学业的感激之情。于是,那些筹款人员觉得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意义了,工作满意度得到大大提高。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可以为他人带来影响、带来改变。在这之后,他们筹到的钱比之前提高了250%-400%。这个短短的15分钟交流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如果你能够感受到你的工作对他人是有帮助的,你就能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你就能不断学习更多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改进,最终更好地帮助他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自测题,测试你和团队是否能够发现工作的真实意义。

三、正向领导力Sharp模型总结

本节课,我分别从优势、健康、专注、关系、目的/意义角度详述了正向领导力(Sharp)模型,从最优秀领导者经验出发,为你提供经验借鉴。下面,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最优秀领导者特质。

第一,在日常活动中找到优势和激情的重叠点。带领各自的部门业绩冲天、扶摇直上。

第二,简化生活,在工作间歇留出时间休息、合理进行精力管理。这样,就能降低压力、把压力变动力,激发工作热情。

第三,通过正式冥想(打坐、瑜伽、健身等)和非正式冥想(倾听、写作、散步等)的方法使工作更加专注,增加工作积极性,赢得职业晋升。由此,就可以从生活及工作中体会到奇迹。

第四,构建和谐健康的工作关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如果你能够让人际关系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重点,能够花时间倾听,与你的朋友愉快地玩耍,就能够极大的提高成功概率,增加你作为领导者的喜悦感。

第五,作为领导者,如果你能增加自己的心理安全感,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做凡人;并且给公司员工创造心理安全感,容忍工作上的失误,那么你就能够创立最高效的团队。

最后,如果你能把工作当成使命,你就能更好地帮助他人,从而从工作中体会到意义。那么,你的工作满意度就会极大的提高。

我希望大家将正向领导力Sharp模型也应用到自己工作中,从马斯洛提出“向最佳领导者”学习变为向“最佳的自己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吸取你过去的经验来激励你现在做的更好,继而使你工作更有激情、创造辉煌的未来。

《大学•礼记》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作为领导者,你要先从培养自己的修为入手,然后用你的领导力去影响你的家庭、你的企业、你的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这就是领导的使命。

谢谢大家!

四、正向领导力课后作业

无论你作为员工还是领导者,你一定有过成功的工作或领导经历,

请你:

1)详述其中一次成功的经历

2)总结你从该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经验

3)将你学到的经验抽象成词语,并做简要解释其含义

这将成为你自己的领导力模型,并希望你在未来不断扩充和完善它。

问答

问题1:教授,我听过您《积极心理学》的课,但是今天您却讲到领导力和幸福的关系。我之前在普华永道工作,如果我要获得合伙人的位置,我就必须要牺牲掉我的健康、我的关系,于是我辞职了。那么,请问成功和幸福真的紧密相连么?

泰勒:很好的问题,我在哈佛教授两门课:《积极心理学》与《领袖心理学》。

我有个朋友就说:“这很有意思,你教授一门关于幸福的课和一门关于不幸福的课。”通常大家觉得幸福和成功是在两个极端,因为你要牺牲掉你的健康、你的关系才能获得成功。

首先我要说健康,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我们从最优秀的人身上学到——如果你有时间去恢复、去休息的话,即使你工作压力很大,你也会感到很幸福,就像你去健身房一样。不过你要明确两点,

第一,压力并不是问题所在,缺乏休息才是问题所在。

第二,你要改变对压力的看法,压力也可以转化成动力。

我之前在新加坡一家航运公司工作,我的老板,他非常努力地工作,以捍卫他一手打造的公司,但是他也知道怎样去休息。比如,他去普吉岛度假,在那有一个度假屋;或者他下班后和朋友一起出去聚会,并定期去健身房。也就是说,他在工作间歇也是会有恢复、休憩的时间,因为健康的身体对工作至关重要。

昨天我刚从纽约飞到北京,刚下飞机到酒店,我就立刻去健身房了。因为我的生活压力也很大,自己仿佛空中飞人,也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我需要有休息的时间去恢复。

说到关系,这比较复杂。前面提到,最好的关于领导力方面的书是传记。我最近在读亚马逊创始人和CEO——杰夫•贝佐斯所著的《杰夫•贝佐斯》,里面提到:作者自己和乔布斯,两个人都是非常严厉的领导者、管理者,他们并不培养自己与员工建立起一种积极正向的关系。也许他们是真实的、真诚的,但并不是最积极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当你提出一个理论、一个模型的时候,你就提出了一个迁移的道理。也就是说,这个模型不是基于一人的,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我们在用马斯洛方法论进行研究的时候,也研究到乔布斯。他有巨大的优势,有很有意义的工作。

他在斯坦福的毕业演讲,讲到了目的、意义,讲到了那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也讲到了他大学时上过书法课。于是,他把这些与他所做的工作联系起来。乔布斯在专注方面做得尤其好,但是说到关系,他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部分,而这与他的健康息息相关。因为关系不仅是最能预测幸福感的,也是最能预测健康的。

有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你关系的质量比你的健康,甚至比你的饮食还要重要。 如果你能够创造出一个健康的关系,你就可能会更长寿。没有哪个人能够描述整个Sharp模型上所有的要素,即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他们也需要经常锻炼,这样才能休息、恢复。

有些人特别专注,他们会做一些觉察的练习,他们需要有真诚、积极的关系;同时,他们也需要找到工作的意义。并不是说我们要具备所有这五个要素,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人身上去学习,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一个微小的改变就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的原因。

如果你能从乔布斯身上学到意义、目的感;能从贝佐斯身上学到他的专注力;能从达芬奇身上学到他的创新、创造力,学习他创造一个安全心理环境的方法的话,这些都会让你受益匪浅。

诚然,乔布斯、贝佐斯、甘地等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们只是不同寻常的人。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优秀的人身上学到很多,只不过视角要不同。

第一,要记住他们都是凡人、不是完美的机器。

第二,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学到很多,并应用到自己生活中。

问题2:老师,您好。请问为什么人的情绪有时候会对一些事情越来越敏感、多愁善感?

泰勒: 我认为造成情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情绪的接纳。一些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你幸福的程度总会起起落落。

少年时代,你无忧无虑、笑口常开、幸福快乐,后来“吾家有女初长成”,然后,你开始恋爱、工作,但你的幸福感却逐渐下降,因为你开始隐藏你的情绪,你希望别人看到你坚强的一面,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独立坚强的女人最有女人味”。但随着我们的年纪越来越大,我们变得越来越幸福,因为我们接纳我们本有的情绪,我们开始接受那些痛苦的、悲伤的、喜悦的、欢愉的情绪。因此,我们更幸福了。

20世纪70年代的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说:“那些不能全心全意痛哭的人,也就不能全心全意体会生命的幸福。”我们通过看电影、看新闻报道,进行情绪自我感染。当我们不能自已、情难自制的时候,会变得很敏感,虽然我们自己并不希望如此。其实,只有我们充盈着这些情绪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释放自我去享受生活的种种美好了。这正是冥想的作用,不妄加评论,开放、坦诚、接受一切。

例如,当我冥想的时候,我忽然感到自己身体的某个地方有点痛,我不会介意它,我接受了这个痛楚;如果我忽然走神了,我也不会介意自己的行为,而只是接受这个事情。所以,冥想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冥想没有好坏,最重要的就是你接纳自己是普通人、是凡人这个事实,这是你拥有那些快乐、那些幸福感的基础,也是你享受生活的基础。你要允许自己流泪,即使是看一个很小白的电影。

当我们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上会发现,那些情绪非常充沛、饱满的领导,通常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这看起来像一个悖论,因为很多人认为那些严肃的人有更好的控制力,因为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情绪外露。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意味着男儿不应该轻易落泪,将脆弱的一面外露,而女人不应该生气、应该非常温柔,这才是贤妻良母的标配。有些女性,她们意识到了发脾气是不对的,于是故意抑制了自己愤怒的情绪,但最终,她们反而会表现的更愤怒。相反,如果她们能够接受愤怒是一种正常情绪的话,她们反而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所以,你要允许自己去经历那些情绪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不仅能够帮助领导者理清思路,也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情绪适当释放的时机。

综上所述,你可以继续敏感、继续活在当下,当然这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做到的,但是你会看到它循序渐进地改变着你的生活。

问题3: 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可能更容易抑郁,因为他们是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我们总是更加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请问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使我们活在当下,我们应该怎样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去保持乐观、去原谅自己?

泰勒: 首先,我讲一下怎么活在当下。对幸福来讲,一边是东方佛教观念,另一边是西方幸福学的研究,这两者在有些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其中有一点,对于未来的目标看法,分为两个思想流派。

流派1: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就要去达成目标、去更上一层楼,这样,你就能获得幸福了。比如说你赚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房子,找到你的伴侣,于是你就达成了目标,你就更幸福了。但今天我们讲了成功并不是幸福的秘诀,并不一定能带给你幸福,帮你达成未来的目标。

流派2:如果你想要幸福,就把握当下、莫问前程。既然成功并不能让你获得幸福,不如专注当下,发现日常中的奇迹,让平凡变成非凡,去获得幸福。

我的看法是将这两个流派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要明确目标、专注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活在当下。要同时做到这两点,我们需要发现目标背后真实的意义,需要解放自我、活在当下,去实现终极目标。

假设我们现在正在公路上开车,如果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我就得随时小心,以防迷路,所以我必须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越雷池一步。但如果我知道我想要什么、知道最终的目的地在哪里,我就会有一个方向感。那时候,我就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享受旅途的乐趣了。

其实,你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清楚生活的目标在哪,就会很茫然、没有方向感。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感觉并不幸福,人茫然的根源恐怕就在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你早上醒来,就想把一天填满,通常这种日子并不幸福。反之,你在想象一下,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你就有可能更积极、更有动力去面对生活,也更有可能专注于当下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首要需要改变的是对目标的理解、设定目标的目的。因为,并不是说你实现目标后,例如你获得终身教职、彩票中奖、工作晋升,你就实现生活目标了,就解放自己了,就更幸福了、更能享受生活了,这只是表面的欢愉。

相反,一旦你有了明确的目标,通过倾听、协作、电话会议、散步等方式将目标与幸福结合起来,你就可以放手一搏,就更自由了,就可以聚精会神享受当下了。 一蹴而就走向巅峰并不是幸福,而享受走向巅峰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幸福。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何走出失败。其实,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它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当然,失败会让人不开心,对你我都一样。

我去年申请了一个项目,和一个咨询公司合作,有两个原因让我饶有兴致。

原因1:这个项目能给我带来很多的钱,使我可以养家糊口(很多年前了)。

原因2:这个项目特别有意思,所以我很想去做。而且,还可以和组织行为学领域最顶尖的人共事。

于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很长精力去写项目提案,但最终我没有拿到这个项目,于是感到很沮丧。我坐在家里,我的太太和我说:“Tal,你的学生们知不知道你失败过多少次?”我回答说:“他们当然不知道,我的理论对他们很重要,我希望他们可以听到我最成功的讲座,看到我写的最成功的书,我不希望他们看到我伤心、失败的一面。”

为什么我要提醒自己“要么学会失败,要么就别想学会”,是因为我要提醒自己这个事是会过去的,人性都是如此,都不喜欢失败,但失败的情绪也会过去。当然,我并不是说希望大家热爱失败,因为失败会带来艰苦、伤心、难过,而是希望你接受你的逆境,逆境有两个层面。

层面一: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痛苦,就会经历逆境,这是我们人生必经之路、不可逆转的。例如,恋爱的时候,你会经历痛苦;成家的时候,你会与爱人有冲突、不同的意见;上班的时候,你也会有困难的时候。

层面二:我们排斥第一层面痛苦,于是创造了第二个层面的痛苦。如果我对自己说:“ Tal,你怎么会经历这么多痛苦呢?你是积极心理学的专家,应该能够更好的方法来处理你的痛苦。你没有拿到这个项目,那又怎么样,还有其它项目呢,你不应该在这里感觉这么痛苦。”接着,如果我又跟自己说:“是的,我经历了痛苦、我不高兴、我哭了,这不是幸福的流泪、而是痛苦的流泪。我跟我的合作伙伴讲了这个事情,也写在了日记里。”这时候因为我人为的臆想了痛苦,于是就经历了另一个层面的痛苦。

之后,在痛苦消失后,就会带来喜悦,而在喜悦消失后,又会有痛苦进来,循环往复,生活就是这样跌宕起伏。而这些起落如果是在推动你人生慢慢向上走,就会使你在之后经历更少的痛苦,而去享受更多的喜悦。每次向上一小步,意味着你在接纳你的痛苦,你的不快乐。最终,你将收获更多的幸福、快乐。综上所述,第一个层面的痛苦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第二个层面其实你是可以选择有或没有的。

问题4:请问,关于放弃和坚持,如果在一个事情在未来不明朗的情况下,你是如何选择?如果你选择坚持,你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处理你的负面情绪?如果你选择放弃,你是如何说服自己放弃这个执念呢?

泰勒: 研究表明,有两种形式的懊悔、后悔。

形式一:由于不做事而产生的懊悔。比如我们后悔没有做什么事情。

形式二:由于做了某个事情而后悔。

不管是做事后悔了,还是没做事后悔,我们都需要付出代价。一般来讲是这种规律,但不是总是这样,如果因为你因为没做什么而后悔了,就会油然而出一些痛苦。开始的时候痛苦也许不大,但慢慢的这个痛苦会越来越大。我们总是在想我为什么当时没有那么做,我应该做那个就好了,而往往这个懊悔会慢慢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相反,如果要是我做了些什么,后来后悔了,觉得不应该那样做,往往这个痛苦在开始的时候会特别大比因为没做某事而后悔的痛苦在开始的时候还要大,但之后它很快会消失。

总体来讲,如果我们因为没做事情而后悔远远比因为做了某事而后悔,所付出的代价要更高。如果我们没做什么事而懊悔,就会在头脑里一直想我本来应该怎么样,而十年之后我可能还在想,如果当时我做这个事情的话,生活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但如果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最后失败了,我们觉得也会很懊悔,为什么我当初要尝试呢?但这种懊悔很快就会消失,我们会继续砥砺前行。

这个研究提出我们应该尽量去尝试,即使是失败。就像我当初申请那个项目,我是失败了,让我感到很痛苦,我真希望当初没有去申请。但是,一个月之后,这件事已经翻篇,我不会再去想了。

我之所以现在提到,是因为我要用这个故事给大家做例子。相反,如果我当初没有申请这个项目,那十年后我还会后悔,为什么我当初没有申请,也许申请我就能中标了,那样也许我的生活就会完全不同了。

在关系的层面,我们也要尽力去争取不后悔。比如,有一个女孩或者男孩对我特别有吸引力,我就去约他/她出去,即使他们拒绝了,也许我会很尴尬、会后悔。但是,一周、两周、三个月之后,我就会把这个事忘了,就会接着往前走。你们虽然会生气,但是你们也会消气,会回到原本的生活里,生活就是这样起起落落,每个人都经历过。

总之,如果你犹豫到底做不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应该去做、去尝试。即使你失败了,你也要接受这个结果,因为你无法改变已经盖棺定论的事情。如果你可以很好的处理它,你就会越来越坚强。 反之,如果你不想继续、不想坚持的话,也可以。心理学方面称之为拖延,拖延的人总是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

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相信——灵感要先于行动,在行动之前先有动力才行。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特别想要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你才能去做这个事情。其实不然,那些能把事情做成的人,不是相信行动之前要有灵感,而是相信要先有行动,才会有灵感,有了行动之后,才会有动力。

比如我,我每一天早上醒来都会写作,这对我来讲这是一个习惯。有时候早晨起来我不想写作,但我并不会等到我有灵感的时候在写,而是不管有没有灵感,在每天清晨,我都要动笔去写。因为只有在我开始动笔后,我才有动力去继续写。在刚开始写的5分钟,我会很痛苦。5分钟之后,我就有了灵感,我真的愿意去写作。

当你经历痛苦时,也是同样。你要先继续前行,也许一开始并不顺利,你会觉得只有在非常幸福的时候才有动力向前走。

但其实,生活有时就是很艰难,充满挑战的。有时候我感觉,我不想去上班,因为我刚刚经历了一段我之前从未经历过这种痛苦。这没问题,你可以先行动,通过行动,你就能够感觉更好,你就能更有动力。

最后,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德鲁克的故事。德鲁克被很多人认为,是管理学、领导力方面最伟大的思想家、研究家、实践者,他在生命的晚年(80多岁、90岁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不可能再去为大家讲座了,但他仍然非常聪明、逻辑非常清晰。

他邀请别人到他家里做客,跟他一起度过周末(周五到周日)。和大家说:“当你们星期一回去工作的时候,我不希望你们给我打电话说:‘我和德鲁克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美好的周末。’我希望你们打电话告诉我,你们现在和之前相比,做了哪些改变,做了哪些不同的事情。”我希望你们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你们现在做了哪些跟以前不同的事情。

德鲁克曾经辅导过像你们这样的几百个管理者、领导者,他明白,如果你们要想真正的改变,不仅仅只是理解、明白就可以了,虽然这也很重要,但比灵感和动力更重要的是行动。

今天我给大家讲了很多关于正向领导力的内容,我希望大家可以将这些理论、这些经验,实际应用到你们的生活中、家庭里、工作单位。虽然,你们仍然会像以前一样经历生活的起起落落,但是如果你们行动起来,你们就会得到更多的动力、灵感,由此也就有了更多的行动,也就意味着你们走上正轨了,走上了更好的、更有效的、更成功的、更幸福的领导者的正轨。 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有人希望自己和其他人能够实现的吗?

谢谢大家!

课后推荐书目之一《情商》

本节课上,沙哈尔博士讲到领导者应该构建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积极正向组织关系,从而提高员工工作动力、激发创造力,最终打造学习型组织。

那么,领导者应该运用什么方法去激发员工斗志?普通员工又应该如何提高情商去应对办公室政治?生活中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行为?本节课推荐书目之《情商》,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前《纽约时报》撰稿人丹尼尔·戈尔曼巅峰巨献,该书自2010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已逾千万,是提升情商的必读书目。

课后推荐书目之二《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天性》

本节课上,沙哈尔博士讲述了镜像神经元对人类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当你神采飞扬、笑口常开时,你周围的人也会耳濡目染、开心每一天。作为领导者,你应该向员工传递积极、乐观的情绪,以便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工作留存率,使员工享受工作的过程。

本节课推荐书目之《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马修·利伯曼撰写,被“影响力教父”西奥迪尼、“邓巴数”提出者罗宾·邓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等倾力推荐,首次披露大脑天生爱社交的神经学奥秘。本书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理论,通过对大脑神经元与社交的关系、人类社交三大驱动力、社交对工作及生活的重要性三方面为我们提供科学合理化建议。

课后推荐书目之三《自我发现与重塑》

本节课中,沙哈尔博士讲述了工作的意义在于内心对这份工作的评判。也就是说,当你把工作当成使命时,你的灵魂就会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份工作,你就能活在当下、享受当前的工作,因为你感到你的工作成果能为他人带来帮助,为社会做出贡献。

也许你已经被雪花般的任务搞得眼花缭乱,找不到任务主次;也许你已经对日常工作感到麻木,找不到动力去工作;也许你已经对日益剧烈的职场竞争弃疗,不知道怎样高效做事、提高个人竞争力。本节课推荐书目之《自我发现与重塑》,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撰写,管理学界“奥斯卡”——《哈佛商业评论》百年精粹,帮助工作者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梳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将商业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做事效率及面对困境的方法。

本节课推荐书目之四《赢》

本讲中,沙哈尔博士讲到最优秀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把工作当成使命的人。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于是,我们重新定义战略、重新定义创新、重新定义管理、重新定义团队。那么,究竟哪些东西是不变的,我们需要如何定义我们工作的使命?

本节课推荐书目之《赢》,由杰克·韦尔奇(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苏茜·韦尔奇(前贝恩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现《哈佛商业评论》编辑)联合撰写,畅销全球。该书从作者亲身管理实践及咨询项目经验出发,运用大量鲜活的案例,涵盖集团管控、风险预警、预算管理、员工招聘等多个方面,帮助中国企业家及管理者从容应对商业变革。

本节课推荐书目之五《领导力心理学:洞悉人心,激活团队》

沙哈尔博士通过三节课讲述了正向领导力Sharp模型五要素——优势、健康、专注、关系、目的/意义,这个模型告诉我们如何发现自身优势、促进身体健康、保持工作专注度、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寻找工作意义,通过向最优秀的领导者学习发现更好的自己。

那么,除了正向领导力模型,还有哪些工具与方法可以提高我们领导力,塑造具有积极性、前瞻性的组织文化?本节课推荐书目之五《领导力心理学:洞悉人心,激活团队》由英国前空军少校,现为高级管理顾问、领导力讲师的艾伦·卡特勒,深入剖析心理学对于管理公司、领导团队的作用,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实操性的方法及工具,有助于领导者提高管理效率,构建高效、成功的团队。

拓展阅读

管理学会评论

2001年,第26卷,第2期,第179-201页

重塑工作:促进员工积极地重构职业(节选)

作者:艾米·瑞斯尼斯基(纽约大学)、简·达顿(密歇根大学)

我们提出,员工通过改变认知、任务和关系边界,在工作中构建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从而重塑工作。这些经过改造的任务和关系结构会改变工作中的设计和社会环境,从而改变工作意义和工作身份。我们提供了一个工作重塑模型,其中详细说明了:(1) 激发这类活动的个人动机;(2) 工作重塑的机会和个人的工作导向如何决定工作重塑的形式;(3)工作重塑形式对个人和组织产生的影响的可能性。

一、文献描述

组织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重点关注领域为哪些因素构成工作体验。以往,他们要么聚焦于期望或价值观等个人决定因素,要么着眼于工作任务或工作中的社会互动等职业本身的外部特征。两种观点都极其不重视员工在积极塑造任务和社会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即便在限制最严格、例行公事的工作中,员工也能够对工作的本质发挥一定影响力。

本文的核心前提是将员工日常生活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假设——特别强调“个人对经验世界的心理建构”,最终构建工作体验素材去指导员工日常工作。我们将“工作重塑”定义为个人在工作任务或关系边界中所做出的行为和认知变化。因此,工作重塑是一项行动,执行这项行动的人就是“工作重塑者”。我们的观点阐述了员工重塑工作的可能性、时间点、原因,重塑工作是如何改变员工的工作定位和工作意义。

重塑工作涉及改变工作任务和工作关系的边界。改变任务边界意味着改变员工的工作形式和数量,从而改变任务认知边界、改变个人对工作的看法。改变关系边界意思是在执行任务遇到危机时谁有能力谁领导,通过调整工作设计随机应变。

工作重塑是一项心理、社会和实际行动,在行动中解读工作的实际边界,并由动力十足的重塑者加以诠释。工作重塑者对工作任务和关系边界采取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身的身份和工作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工作重塑者在预先定义的工作背景中为自己创造不同工作。

因此,工作重塑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即兴发挥的过程,反映个人如何局部调整其工作,所采用的方式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及其在工作中的身份创建并维持行之有效的定义。这种重塑对组织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取决于具体情况。

我们提供了一个工作重塑模型,其中详细说明了:(1) 激发这类活动的个人动机;(2) 工作重塑的机遇和个人的工作导向如何决定工作重塑所采用的形式;以及 (3) 工作重塑对个人和组织产生的影响。工作重塑是一种情境化活动,因为这需要组织不同层级、不同背景的员工亲密合作、共同参与。

此外,我们也提供了多个工作重塑示例,生动反映了工作重塑的两个方面:(1)员工工作任务的重新安排;以及 (2) 员工形成互动和关系,构成工作中的社会环境。

我们对于工作重塑的讨论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我们展示工作重塑模型,然后陈述工作重塑与相关构念存在哪些差异,它如何以此类概念的子集为基础,从而描述重塑工作的动机和影响。

其次,我们提供来自组织学研究中有关工作重塑者实践的六个示例,以便形象地说明我们的模型。再次,我们讨论我们的模型如何为组织学研究做出贡献,提供实际意义,并建议可供未来研究的领域。

二、工作重塑模型

图1显示了我们的工作重塑模型——其前提是工作重塑的动机以及所感知到组织中存在的重塑机会共同发挥作用,影响工作重塑的形式和程度。我们更为正式地提出,所感知到的重塑机会以及个人的工作和激励导向影响重塑工作的动机。因此,情境和倾向条件影响重塑动机如何创造工作重塑模式。我们在图1中概括了有关工作重塑的一般框架。

1.工作重塑的动机

工作重塑的动机来源于三个具体需求。首先,员工开展工作重塑是为了宣布对其工作的部分控制权,以避免与工作疏离。其次,员工具备在工作中创造积极自我形象的动机。第三,工作重塑让员工能够实现与他人相关联的基本人类需求。我们将在下文中分别讨论每项需求。

对于个人控制权的工作重塑第二项动机。人类对于具备控制权反应良好,即便只是对于看似微小的事务,称为“生活本身的内在需要”。因此,个人会期望对工作的特定方面具备或采取控制权是一项基本的人类需求。疏离工作的标志在于对工作的任务、条件或总体目的没有或几乎没有控制权。工作重塑者通过对其中部分因素发挥控制权或重新制定框架,让工作属于自己。

人们还渴望在自己的眼中以及在他人的眼中为自己创造并维持积极的感知。当人们所担任的工作难以构建积极自我形象时,他们(以及人类总体)会产生纠正局势的动机。

图1 工作重塑模型

工作重塑的第三项动机与人际关联的需求有关。人类希望铸造与他人的关系纽带,为生命注入意义。有关工作意义的大部分理论都以个体为基础,但我们拓展这一视角,证明员工在工作中与他人建立关系,是为了重新构造工作意义和工作身份。

我们所描述的重塑工作的动机补充了有关工作中需求满足作用的其他观点。例如,成长需求强度较高的员工往往对拓展其工作范畴的变化响应良好。

但是,我们指出,成长需求强度较高的人士将会为自己重塑边界,而不是对为他们而拓展的任务边界做出积极响应,从而响应自身在工作中实现重塑的动机和机会。因此,工作重塑所针对一系列实践和动态与工作设计理论大相径庭。

并不是所有员工都能积极地在工作中实现对控制、积极形象和人际关联的需求。当员工所从事的工作符合他们对控制、积极形象和关联的需求时,他们可能并没有重塑工作的动力,因为目前的工作状态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当员工感到自身需求像认为的那样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则最有可能产生重塑工作的动机。

所感知到的工作重塑机会

当员工感知到存在工作重塑的机会时,重塑工作的动机更有可能激发切实的工作重塑。工作重塑的机会具有心理积极性,因为它们暗示着行动自主权(即控制形式)、潜在收益感以及一定程度的行动能力或手段。

因此,动力十足的员工会首先评估重塑工作的可行性。工作重塑有两个关键要素:(1)任务相互依赖性的程度和形式;以及(2)通过监督工作中的系统所默认的工作重塑程度。

在任何组织中,执行员工任务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任务的相互依赖性。员工的任务相互依赖性越高,其重塑工作的自由度越低。与之相反,相互依赖性低的职业,往往更有利于工作重塑。因此,我们认为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低,能够形成更大的重塑自由度,增加所感知到的工作重塑机会。

另外,管理层对员工的管控程度也会影响工作重塑。当管理者要求员工听从指示时,工作重塑可能性较低。当管理者放权员工、员工有工作自主性时,工作重塑就会激发员工创造力。这一论点表明,现代工作场所中存在相互矛盾的作用力,可能会影响重塑模式。

工作导向、动机导向和工作重塑

个人对于其工作的导向很可能会影响重塑动机和工作重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与工作之间大致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即将其视为差事、事业或使命。如果要严格区分,其中的差异在于:工作导向的人聚焦于工作所到来的经济回报,而不是愉悦感或满足感;职业导向的人则着眼于享受带来满足感、对社会有价值的工作。

工作导向往往会与工作重塑的动机产生相互作用,会对工作重塑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工作导向让人们能够看到在工作中改变任务和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员工可能会以符合自身工作导向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工作,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开展工作。

例如,在民政服务组织中,具备工作导向的员工可能会聚焦于为了领取薪资而完成任务,而不是帮助尽可能多的人。同样的,秉持职业导向的员工可能会重塑工作,以便能够与比自身更有实力的人互动,提供协助,并且从事对组织有利的高调任务。

员工的总体动机导向也可能会影响工作重塑。尤其是,存在内在工作动机(即为了工作而工作)的人可能会从事更广泛的工作重塑,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决权(控制)和能力。与之相反,外在工作动机的人(即为了工作本身以外的原因而工作)则可能会限制工作重塑。

事实上,研究已经证明,外在动机会造成工作中墨守成规,降低创造力。我们认为,人们可以从工作内部着手工作重塑,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

因此,工作和个人特点都影响着工作重塑动机和工作重塑行为之间的关系。当工作和个人特点创造出对工作重塑有利的特点时,就会在存在工作重塑动机的员工中促进更多工作重塑行为。

我们提出,感知到工作重塑机会有限或不存在重塑动机的员工从事工作重塑的机会将少于存在此类动机或看到此类机会的员工。工作重塑让个人在工作中表达并运用往往隐藏的自由度,从而加以定制,使其契合他们自身对于理想工作状态的感受。

  1. 工作重塑的形式

表1显示了三种形式的工作重塑。第一种形式涉及改变工作的任务边界。员工通过改变工作中完成的工作任务数量、范围或类型实现这个模式。通过选择完成的任务多于、少于或不同于正式工作中规定的任务,员工能够创造截然不同的工作。

表1 工作重塑的形式

工作重塑的第二种形式要求改变工作的关系边界。这一做法涉及在工作中改变与他人的互动质量或数量,或是同时调整互动质量与数量。员工往往能够决定他们希望就工作与他人互动的频率,也可协助决定此类互动的质量。我们在下文中提供的示例描述了员工如何改变在工作中与他人的参与程度,以改变工作的方式调整此类关系的性质。

工作重塑的第三种形式在员工改变对其工作的认知任务边界时发生。改变认知边界可能会采用多种形式,但往往涉及员工如何解析工作的方法——是将其视为一系列离散的工作任务还是一个整体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对工作的视角,这将根本性地改变员工应对工作的方式。

  1. 工作重塑对员工的影响

工作重塑改变工作任务或关系,其方式让员工能够重新发现工作目的,以新的方式体验工作,从而改变工作任务或关系。当人们感到在工作中值得投入、所做的工作很有价值时,就会形成对于工作的内在意义。

通过工作重塑为工作创造或增加意义。

通过工作重塑挖掘员工工作潜能。工作重塑有利于员工在工作内外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创造与维持个人对自身工作身份的诉求。辛普森说过,“为我们赋予意义,为我们理解自己”。

我们的论点基础在于人们选择性地影响与之产生互动的关系伙伴,从而有助于创造可持续的、自由的工作身份。通过塑造在工作中与他人互动的形式和程度,员工参与和他人共同创造自身的工作身份,并且能够营造出满足积极自我评估需求的理想身份。

工作重塑者寻求与在工作中作为受众的他人建立关系,希望自身能够为他们维持理想身份。创造工作身份是一项主动过程,其中“人们致力于在自身头脑和现实世界中同时创造支持、验证并引发理想身份形象的环境”。因而,他们选择性地遭遇、感知和影响所应对的情况和受众。

员工通过工作重塑而构建的工作意义和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员工可能会将这些意义和身份作为有关其重塑活动的反馈,并且可能具备动机,参与额外的工作重塑,以便进一步塑造工作意义和工作身份。

例如,一位员工将工作的任务边界调整为增强工作控制权,他可能会此超乎意外地改变了工作的目的,从而激励其他员工通过此方法重塑工作。因此,这位员工可能会将调整后的工作目的作为反馈,从而引导进一步的工作重塑。

三、塑造工作的意义

我们的工作重塑模型指出员工如何塑造工作意义,从而为以后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工作意义有助于形成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因此,员工为其工作注入意义的流程模型有助于我们了解工作意义。

工作重塑模型捕捉了员工和工作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表明对工作中个人和总体工作意义的动态观点。我们认为,通过在工作的任务、关系和认知边界中做出的细微变化,个人在创造工作意义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主动重塑工作,员工可在组织中创造不同的轨迹,逐渐地塑造出不同的职业生活。虽然工作重塑行为会在某个职位的任何工作时间点发生,而且与员工在工作中的长期需求以及对工作领域的综合定义密切相关。

个人与工作身份

工作重塑者是自身工作的主动缔造者,能够实现工作身份的转型。虽然工作重塑的部分要素可能看似属于角色外行为,但更多地扎根于改变身份的过程,重新定义着员工和工作。

工作重塑模型有助于身份宿命论者分析基于身份这个动机(即对积极形象的渴望)去改变员工执行和重塑工作的方式。因此,通过工作重塑、构建工作身份,提升员工的工作业绩,并与组织内部成员密切配合、循序渐进开展。

我们的工作重塑模型将员工视为积极主动、富有创意的身份缔造者, 他们充分利用在工作环境中潜在的机会,以改变工作身份和工作意义的方式提高个人工作参与度。工作重塑的动机和机会随时会发生变化,所以工作重塑需要慢慢展开。

最后,工作重塑者需要与组织其他成员建立积极的关系,这种互动有助于挖掘工作意义。

四、工作重塑的实践意义

工作重塑本身对于组织来说没有好坏之分。工作重塑行为对组织绩效的贡献程度取决于员工所执行的变革类型以及工作重塑对员工动机和绩效的邻近效应。

工作重塑是改变自身工作意义、铸造全新职场身份的途径之一。如果这些意义和身份的构建可以使个人工作模式与组织目标相匹配,那么工作重塑可能就会对组织产生积极效应。反之,如果工作重塑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那么工作重塑可能降低组织工作效率,影响组织经济效益。重塑对组织的影响还取决于个人工作所处的系统,当个人与组织其他成员在重塑工作上产生分歧,那么就会影响重塑工作的效果 。

工作重塑具备重要的管理意义,有助于增强员工管理,但也有可能降低管理者的权威性。工作重塑流程只会受到管理层行为的间接影响。管理者作为工作环境塑造者,会促进或阻碍个人工作重塑,尽管他们不会影响重塑发生的时间和程度。

管理者对与工作成果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实质性奖励具备直接控制权。这些奖励和激励机制可能会鼓励个人改变工作的关系和任务边界。与此同时,管理者还可通过加强或削弱员工对工作重塑的渴望,继而影响组织工作的方式。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奖励制度和工作组织影响工作重塑发生的几率,从而影响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管理者还可通过间接手段影响工作重塑。例如,不让那些试图进行工作重塑的员工参与公司战略制定和传达。然而,“战略的制定和传达是关键的管理层任务”,决定可能发生的工作重塑的程度和类型。当员工知晓并接受组织的战略目标时,他们可能会运用这些知识来为自身的工作重塑行为提供动机和合理性。

除了思考如何影响工作重塑模式之外,重塑视角也为员工执行工作的所需的技能开辟了新思路。重塑需要投入精力。它往往涉及一系列富有创造力的行动,员工在其中扩大、缩小或转变任务和关系边界。此类活动的发生将有助于组织洽谈项目、进行员工培训。如果组织可以通过重塑工作挖掘员工潜能,将会推动组织创新、提高组织竞争力。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 Ding Bao Guo